“虚静”与古典文学.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虚静”与古典文学

“虚静”与古典文学  摘 要:虚静是中国古老的哲学美学命题,指一种虚灵宁静、物我两忘的胸怀和境界。中国古典文学在创作、作品、作家修养、鉴赏等方面均表现出与虚静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虚静;创作;作品;人格;鉴赏      虚静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极其重要的概念之一,最早源于《老子》,原义主要指一种清静虚欲、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后来庄子的心斋、坐忘说可谓是对虚静理论的极大发展。心斋、坐忘是一种无私无欲、与实际利益不发生直接关系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正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审美心态。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徒宗炳提出了澄怀味象的理论,把虚静说引入了绘画艺术,同时代的陆机、刘勰则把它直接引入了文学批评。   虚静作为一个古老而又意蕴深厚的哲学美学命题,与中国古典文学之间存在深刻的联系:      一、虚静与创作      虚静与创作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对创作心理的影响,作家们在创作之始总是努力追求达到心无杂想、空明虚欲的境界。在促进创作主体从胶着于物、我的现实世界进入到物我两忘的艺术世界的过程中,虚静的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苏轼有诗曰: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可见虚静对艺术创作的重要。刘勰、陆机等文学批评家更是从理论上揭示了虚静与创作的密切关系: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千里,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等。由此可见,虚静心态是想象和联想飞腾奔涌的前提。许多大作家习惯在夜深人静时分伏案沉思,更有许多诗人离群索居,都是深谙这一艺术创造机理的。      二、虚静与作品      中国古典文学以诗歌见长,而中国古典诗歌又与虚静结下了不解之缘。不论是魏晋的玄言山水,还是唐宋的禅意诗词,随处都闪耀着虚静的灵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他说: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这不正是虚静状态下的物我同化,不执着于我,也不执着于物吗?无我之境的深层艺术底蕴正是艺术家的虚静心灵的映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无数美丽的诗句,既是诗人在虚静心境下所得,又体现了虚静心境的平和、淡雅。而有我之境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残等,虽表现出比较强烈的主体色彩,但在艺术构思时,依然需要虚静的心态,正如鲁迅先生所言:长歌当哭,是要在痛定之后的,创作主体只有在情感逐渐平静之后,才能对曾经的痛进行审美观照、艺术裁剪和加工。因此可以说,古典诗歌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人的虚静哲学态度和美学态度。      三、虚静与人格      大千世界是纷繁复杂的,到处充满着诱惑,人的异化越来越严重。庄子当年正是看到了这种异化的可怕,故   而高呼回归自然,提倡逍遥游。但是,面对滚滚红尘,种种诱惑,真要作到孤寂以守志,淡泊以养心,何其难也!佛教把庙宇建在深山老林,远离世俗繁华,是采用强制手段为佛教徒创设修行环境,为了抵御各种杂念涌入心头,佛教徒们动辄双手合十,口颂阿弥佗佛,以保持内心的清静。宗教需要虚静,艺术也需要虚静。只有保持这种心态,艺术家才能不被外物所役,才能保持自由的心灵,进而才能进行审美体验与创造。我国古代作家中重视人格修养的例子很多,其中最令人称道的就是陶渊明,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岸,不慕荣华富贵、满足于草屋八九间的安贫乐道的人格,已经成为后世知识分子仰慕的典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心远不就是远离世俗功利的虚静吗?刘勰亦云:秉心养术,无务   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不必刻意去追求什么,随意而任自然,这不也是虚静吗?      四、虚静与读者      我国古人无论弹琴还是颂诗,都有焚香净手的习惯,这不是程式化的繁文缛节,这是潜心入静的需要。   艺术家创造了美,传达了自身对宇宙人生的独特感受,欣赏者则要通过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去解读那份美。马克思曾讲过,对于一个忧心忡忡的人,再美的风景也是没有意义的。真正的文艺欣赏,特别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欣赏,是要深深地为作品的通体光辉和总体意境氛围感动与陶冶,甚至要在艺术的灵境中窥见生命乃至宇宙的秘密。而一切的感动与了悟,全在一片玉洁冰清、难以言传的意境中实现。而意境之胜则在于说不出所以然的弦外之音,在于将自身融入其间的极自由、真解放的精神逍遥。并不是任何人都有这种幸福的机会,只有表里澄明、一片空澈的虚灵襟怀,才能获得如此的殊荣,品尝到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灵妙。   由此可见,虚静这个古老的命题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是多么密切。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任何一个社会人,想丝毫不受外世界的影响,是不可能的,这里所说的虚静,是相对意义的,即使是庄子也有愤世嫉俗的举动,陶渊明亦有金刚怒目的时候。我们今天重味虚静,一方面在于揭示它与古典文学的内在联系,一方面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