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诗歌隐喻的认知新探_0.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英诗歌隐喻的认知新探_0

中英诗歌隐喻的认知新探   【摘要】文章通过对中英诗歌及诗学思想的对比 分析 ,旨在挖掘重审 中国 诗歌深层的隐喻概念和思想,并从跨文化和跨语言的角度证实西方隐喻 理论 的普遍认知观。 研究 表明尽管存在着中西文化差异,但在诗歌语言的基本认知观上已有共识。中国学术史上缺少隐喻研究的统一理论框架,但中国诗学传统从不缺乏对隐喻认知的真知灼见。   【关键词】诗歌隐喻;中国诗歌; 英语 诗歌;跨文化对比      一、西方诗歌隐喻理论   画家用颜料在画布上绘出美景,诗人则通过隐喻创造诗歌的优美和深远。在著名的诗句“他应该明白,我不是海浪中摇曳的水草,任由采集者肆意造访。”中小野小町没有直言所爱之人对她的伤害,却以海草摇曳于海浪喻之。同样,马克·吐温(Mark Twain)在述说他 “随哈雷彗星而来,并将最终随它而去”(He “came in” with Halleys comet and would “go out” with it)时,我们从中体味到的是生与死的哲理。然而我们是如何轻易体验到字面背后深邃的含意的呢?   当代西方认知理论强调人类语言不是存在于大脑中的孤立的结构系统,而是足以使得人脑将经验概念化的一般的认知过程。近年弗雷曼(Freeman)通过融合概念隐喻和概念合成两大认知理论创立了新的学科——认知诗学[1]。这一学科重在阐述人类心智建立和连接抽象概念的内部机制和过程。认为隐喻通过映射将源域中的身体或文化经验图式结构投到抽象的目标域中。根据这一理论,普通读者之所以能够和伟大诗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沟通并能深入其作品的内涵是由于诗人和普通人共享基本的经验图式及思维模式,拥有相同的心智能力[2]。例如,我们常以旅行,一年或一天的经验图式构思生活这一抽象概念。我们很 自然 地明白弗罗斯特(Robert Frost)的诗歌《雪夜渡寒林》(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是隐喻生活而不是关于驾马旅行。我们将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的“因为我不能止于死亡”(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作为一篇隐喻死亡的诗而咀嚼赏析,而绝非仅将其视为一次实际旅行的终点。隐喻的认知功能在西方已得到语言学家的充分论证并声称其具有普遍性,但这一普遍性大多建立在英语国家文化语料基础之上,需要跨文化,跨语言的考证。 二、诗歌隐喻本质的跨文化考证   中国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是 历史 上的诗歌和 哲学 王国。中国诗歌蕴含着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思想的根基。当今虽新诗不断涌现,但我们从未间断与古人的精神交往,赏析他们不朽的诗篇。例如我们千百遍地解读李商隐的诗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试图体味诗人真正的心声。一说是隐喻唐王朝行将衰落和灭亡的命运。且不论诗人是否旨在 政治 预言,我们权且可以把它诠释为对青春易逝,美丽难再的普遍人生感悟而示意人们备加珍惜生命。纵观中外诗坛,“太阳”这一意象大量出现在诗歌中用以隐喻生命。例如,卡塔拉斯(Catullus) 的诗行:“太阳西沉后东升,/生命之光飞逝,/我们将在永久的黑夜里安息。” (“Suns can set and return again,/ But when our brief light goes out,/ The res one perpetual night to be slept through.)” 对此我们同样不需要花费太多思索就能体悟其中比喻。 问题 是我们怎么就能如此自然而轻易地领会到两位诗人是以太阳隐喻人生的不同阶段,甚至跨越了文化差异的障碍而达到一致的理解呢?西方认知 科学 认为,人类思维是通过大量基本隐喻对事物进行概念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通常是无意识的,自动的 [3]。那么,诗歌隐喻是否具有同样的认知功能呢?隐喻在诗歌中一直被视为传统的修辞手法,亚里士多德视之为天才诗人的标志。根据认知语言学最新研究,如果人类语言的意义,理解,推理是比喻性的,并通过体认获得,那么对日常话语和诗歌语言的传统区分是难以成立的。Lakoff则宣称“诸如诗歌语言和普通日常语言 的区分是站不住脚的[2]。据此观点,“诗歌语言” 就不再是专司 艺术 美学功能的特殊语言.   其实,在上面例举的两篇中西诗歌中不难看出有同一个意象隐喻在运作,它激活了常规隐喻“生活是一天”,同时“落日”这一常规意象又迭加在我们对“老年” 的传统理解上。诗人不需要申明或描写过多细节,他只需使用这一隐喻便可与读者一同嗟叹人生苦短。我们深解诗歌蕴含之意,因为我们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以同样的思维机制构思生活,诗人高人之处只在其更善于对常规隐喻加工,组合,延伸,并以此捕获人们的感知,激活人类的心智体验。由此,隐喻不再是诗性思维的特质,而是日常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