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 “删节原作”现象的透视------英译《芙蓉镇》的个案研究.docVIP

文学翻译中 “删节原作”现象的透视------英译《芙蓉镇》的个案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学翻译中 “删节原作”现象的透视------英译《芙蓉镇》的个案研究

文学翻译中 “删节原作”现象的透视------英译《芙蓉镇》的个案研究 摘要: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是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具有很多的复杂性、多义性和模糊性成分,文学翻译的忠实性 问题 也一直是翻译界人士争论的焦点。本文将 分析 英译本《芙蓉镇》中的删节现象,分析制约文学翻译的文化差异、意识形态等因素,以及译者在翻译策略选择时的各种考虑。这种 研究 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翻译的忠实原则,并对翻译实践做出客观的描述和评论。 关键词: 删节现象;文化差异;翻译策略;意识形态; 忠实原则 Abstract: Translation, especially literary translation is a cross-cultural activity. The complexity, diversity and ambiguity involved cannot be matched by other branches of science of humanities. “Faithfulness” in translation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omission”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 Small Town Called Hibiscus, try to find out its causes, and intend to contribute to the assessment of a translation. Such causes includ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deology, etc. Key Words: Omission, Cultural difference, translation strategy, ideology, faithfulness 钱钟书(1964:37)在《林纾的翻译》中说: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 ‘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 化境”。文学翻译不仅要在词语,句式,修辞,风格等方面忠实原文,保持原作的独特韵味,而且在风格、意境、韵味等方面也要真正反映作者意图。但是因为文学作品是 艺术 品,艺术品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其独特的个性,其中包括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许多独有的结构特点,所以在实际的翻译实践中,要想真正地做到忠实原文,是比较有难度的。 当代一些资深翻译家在谈论翻译时指出: “翻译中的 理论 争论始终没完没了。因为任何语言中的任何一个词,都不可能在另外一种语言中找到完全同一的一个词;而且,每一种语言都以一种特殊的语法表达一种视界。翻译就是选择,而在选择时,个人又有个人的标准。”(余中先, 2000:43)。。对于译者来说,翻译的选择是一种权力,一种策略。译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对原著进行“归化 ”或者 “异化 ”的翻译处理,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翻译文章的内涵。但是这种选择并非随心所欲,对于一些特定的文学作品,译者还是需要尽量地忠实原文,保持原作的风格。 本文将分析戴乃迭翻译的《芙蓉镇》中的删节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补偿策略,以期使译作尽量忠实于原作。 一、《芙蓉镇》英译本中的删节现象 中篇小说《芙蓉镇》是古华的代表作。《芙蓉镇》以“芙蓉姐”胡玉音的悲欢遭际为主线,表现了特定 历史 时期人民生活的升迁沉浮,揭露了“左”倾思潮的谬误危害。文章中浓郁的乡土气息是这篇小说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语言也恰恰构成了翻译的一个难点。 戴乃迭,原名Gladys B. Tayler, 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从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至于80年代末,在这个持续了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致力于向 英语 世界介绍 中国 文学的活动。李晶(2006)曾对其译作进行评价道:“她一则求其易懂,一则保存原作的风姿的译作,为大量对中国文化有兴趣,却限于语言障碍无法直接阅读中文文本的西方读者提供一种了解中国的有效途径。” 1982年,受中国文学杂志社的委托,她开始翻译古华的《芙蓉镇》。为了在译著中体现原著文字简洁的特点,译者对原文做了很多删减,正如译者在译著的前言中所说的那样: “ 英文 译著经常会比中文原著长,因为古华的叙事风格比较明快,为了使译著达到这种效果,在征得作者的同意后,我做了一些删减,压缩了一些段落,去掉了一些中国人喜欢用的隐喻”(Yang, 1982:11)。 笔者在对原作和译作进行对比研究时发现,译作存在着大量的 “删节”现象,发现其中对于俚语的删减约26处,修辞手法78处,民歌5处,对建筑物的描述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