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贵州喀斯特墓葬及民族地区殡葬改革
贵州喀斯特墓葬及民族地区殡葬改革 [摘要]废除土葬、实行火葬是我国殡葬改革的方向。贵州喀斯特地区历史上存在各种形式的悬棺葬、岩墓、岩腔葬、石棺墓和岩洞葬等,这些适应喀斯特环境的墓葬形制,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殡葬改革本身是针对汉族传统土葬的弊端而提出的,这些具有生态价值的崖葬或石棺葬如在殡葬改革中也被废除而强制推行火葬,就会在文化、经济和生态等方面出现与殡葬改革的初衷相背的尴尬局面。因此,喀斯特地区的殡葬改革要借鉴各民族适应喀斯特环境的墓葬形制,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喀斯特特性,适当保留部分具有生态价值的土葬、鼓励推行岩洞葬以及将溶洞改建成安放骨灰的公墓
[关键词]墓葬文化;民族地区;殡葬改革;喀斯特环境
中图分类号:K89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6)06-0036-05
殡葬改革是一场移风易俗的社会革命,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废除土葬、实行火葬是我国殡葬制度改革的方向。殡葬改革本身是针对汉族传统土葬的弊端而提出的,而贵州是我国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历史上存在各种适应环境的悬棺葬、岩洞葬、岩墓和石棺墓等喀斯特墓葬形制,且至今仍有孑遗。因此,如何处理火葬与喀斯特墓葬之间的关系,对于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及推动民族地区殡葬改革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一、历史上的土葬与火葬之争
我国各民族丧葬方式包括土葬、火葬、崖葬、树葬、水葬、天葬(鸟葬)、塔葬等类别。其中,土葬和火葬是我国传统丧葬的两大主要类别。土葬是我国流行时间最久、范围最广的丧葬方式,主要流行于以土地为本的汉族地区。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和经济生活的差异,存在火葬、崖葬、天葬、水葬、树葬等多种形式的丧葬方式。其中,火葬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在我国西部的游牧民族中流行,并成为我国西北、东北、西南各地部分少数民族的主要葬俗
受人地关系及儒家伦理思想影响,火葬与土葬在历史上多次反复,上演我国殡葬改革的滑稽剧
东汉后,佛教思想开始盛行,受其影响火葬开始流行,由于人多地少的矛盾,两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火葬最为盛行的时期。据估计,当时的火葬率因地而异,约在10%-30%之间。而目前,我国的土葬率仍高达70%,说明现在全国各地的平均火葬率,只不过与宋代火葬最盛行的地区相当。两宋时期火葬之风越演越烈,一直延续到明朝。尽管宋代统治者以及儒学的代言人对火葬进行诸多的禁止和阻挠。但是,火葬禁而不绝,其主要原因是宋代的人地矛盾。我国彝族曾经长期实行火葬。唐以后,尤其是元明时期,彝族(罗罗)实行火葬的记载俯拾皆是。但到清雍正时期“改土归流”时,火葬作为“陋习”被强行废除,彝族又被迫全面改行土葬。当代殡葬改革又强迫彝族改行火葬,算是彝族文化的回归吧。历史上土葬与火葬斗争的历程,真有点给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感觉
二、贵州喀斯特地区殡葬改革的困境
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1997年)规定“殡葬管理的方针是: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也就是说,我国殡葬改革多年来推行火葬的初衷包括经济上节俭办丧事,减少群众丧葬负担,改变隆丧厚葬观念,节约丧葬成本;文化上,破除迷信,革除陋习,反对封建糟粕;生态方面是节约资源,保护有限的耕地。总的看,废除土葬、实行火葬成为中国殡葬制度改革的方向
贵州喀斯特地区历史上存在各种形式的悬棺葬、岩墓、岩腔葬、石棺葬和岩洞葬等,特别是至今在平坝县齐伯镇桃花村的歪梳苗和荔波县瑶麓乡的青瑶仍流行洞葬以及晴隆县光照镇新益村金竹凼李姓歪梳苗至今仍在行石棺葬。平坝齐伯镇棺材洞,洞中存放的棺木567具,其年代开始于唐、宋,历明、清,迄今仍在使用。平坝桃花村棺材洞2013年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荔波瑶麓乡的青瑶洞葬现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包括燃角葬洞、几远葬洞、去空葬洞、燃高葬洞、铜鼓坳葬洞和燃鸠葬洞等6?葬洞,分别为上韦、覃家、欧家、打里、卢家等家族所有,均在村寨周围2公里范围内。晴隆县光照镇新益村金竹凼石棺墓,在晴隆县苗族聚居地区仅李姓使用,晴隆县境内金竹凼、小寨、豹子山、巫戛、黄井等地李姓苗族仍袭用。2009年晴隆县文物普查登录了光照镇新益村金竹凼李姓歪梳苗50座石棺墓,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墓葬形制是对喀斯特环境的适应方式,具有生态价值。殡葬改革本身是针对汉族传统土葬的弊端而提出的,这些具有生态价值的崖葬或石棺葬如在殡葬改革中也被废除而强制推行火葬,就会在文化、经济和生态等方面出现与殡葬改革的初衷相背的尴尬局面
一是在文化方面两难境地。在民族地区殡葬改革过程中,必须考虑各民族丧葬习俗的特点。即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是党和国家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民政部、国家民委、卫生部关于(殡葬管理条例)中尊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