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兒童個案之治療歷程談遊戲治療中之改變.PDF

從兒童個案之治療歷程談遊戲治療中之改變.PDF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從兒童個案之治療歷程談遊戲治療中之改變

台 灣 心 理 諮 商 季 刊 2010 年,2 卷 4 期,25-38 頁 從兒童個案之治療歷程談遊戲治療中之改變 譚慧蘭 摘要 遊戲治療的療效已被公認且廣為運用,但兒童改變因素可能含括治療及環境 轉變或自身發展所產生的改變,為求探究兒童個案於遊戲治療中之正向發展,及 產生改變的各項影響因素,本研究之研究對象與研究者,以每周一次、每次50 分鐘、總共十六回之遊戲治療,整體治療結束則搭配案母晤談。研究者以事後逐 字稿分析做歷程回顧及統整分析,研究發現個案:(一)整合自我能力的增進;(二) 自主性情緒表達與情緒經驗的豐富;(三)親子互動增加與人際關係改善。改變的 因素除個案自然發展外,遊戲中投射作用的修復、治療者及案母角色的接納皆為 改變因素。透過實例及理論之相佐,期望做為研究者及實務工作者未來進行兒童 工作之參考與改進依據。 關鍵詞:遊戲治療、治療歷程、兒童心理治療 譚慧蘭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研究生 (halana1010@.tw ) - 25 - 壹、前言:關於兒童的改變 遊戲治療(Play therapy )的療效雖已被公認且廣為實務界運用,但如同梁培 勇(1995)所言,兒童本身還坐在發展列車上,而發展本身就是一種自然改變, 兒童個案所產生的改變,究竟是因為治療師採取經過設計的改變歷程所造成,還 是恰巧個案遇到了自然改變在此發生了,這對治療師是一大挑戰。 故研究者欲透過兒童個案的實際治療歷程中以治療時間為區域並擴展至治 療空間外之區隔,探究遊戲治療中兒童可能發生改變之因素,而非稱為療效因子 (Therapeutic Factors ,亦稱治療性改變),即相信治療期間之改變不僅發生於治 療室中,乃希望研究含括治療師與治療時間外,環境轉變或兒童自身發展所產生 的改變,並透過改變的分析,進一步歸納整理可能因素,以做為實務工作者參考。 此外,本研究因考量兒童改變面向多元,且內在改變難以具體表達,在遊戲 治療之實務工作中,客體關係取向提供了個案內在情緒、情感狀態與自我和客體 表徵之藍圖,故對自我發展有障礙的孩子,客體關係理論提供了遊戲治療師於診 斷及治療上之架構與藍圖(引自何慧芬,2006 )。鑒於此,研究者於本研究中採 取客體關係取向,作為治療與研究之基礎。 貳、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個案為七歲男童(匿名為小王子)與父母、弟弟、祖父母、叔叔、表姊共同 居住,為三代同堂的大家庭,案父工作忙碌,與孩子相處時間較不固定,案母原 為日籍,與案父結婚後移居台灣,但中、日文俱佳,且為主要照顧者,擔負個案 及弟弟生活、教養、學習、療育等工作,案母形容個案早期個性固執、須別人配 合、動作跟不上同學、易分心、用大哭 、打人表達拒絕。五歲起,接受各項測驗、 治療,如早療做發展遲緩綜合評估(小兒精神科、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評估、 物理治療評估、溝通語言評估、特殊教育評估)、綜合視覺機能檢查、職能治療 評估、認知功能評估等,復健科診斷為發展遲緩(315.9 ),後轉至精神科診斷為 混合發展障礙(315.5 ),母親主訴:個案眼神不看人、注意力欠缺、手眼協調不 好、小動作不精細等發展問題,轉介精神科做特殊職能治療每周一次,共 1 年 2 個月,在學校速度跟不上同學,易分心無法集中注意力,後診斷為注意力缺失、 過動疾患,主要為不注意型(314.00 ),亦因眼神無法與人對視、狹窄興趣及情 緒表達的障礙等,懷疑有部分亞斯伯格(Asperger syndrome )症狀之表現,職能 治療停止,轉介心理治療,由筆者擔任治療師。案家對各項療育積極參與,期盼 協助個案未來正常發展。 - 26 - 二、研究工具 (一)基本資料 包含個案家庭概況、個案於治療醫院之病歷、各項個案之測驗評估,作為認 識與研究個案之輔助工具。 (二)研究參與同意書 本研究議題涉及個人隱私,且可能因深入內心經驗而有較強烈情緒浮現之風 險,為顧及個案及案家之權利,本研究於進行研究前提供研究參與同意書,揭示 研究過程以做為受訪者之心理預備,亦以此做為關係之建立,使受訪者較為安心 並對研究者及研究本身建立信任感。 (三)親子互動觀察與案母回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dj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