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达默尔的阐释观念与汉诗英译.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伽达默尔的阐释观念与汉诗英译

伽达默尔的阐释观念与汉诗英译   内容摘要:20世纪末以来,译者的主体性在各种框架下得到研究。随着 哲学 阐释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其主要观点对译者角色定位的进一步认识有着独到的启示。本文拟在分析古诗《送别》的七种译文的基础上,以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思想为指导,来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所折射出的译者文化双重身份性(即作为阐释者的译者身份),以及译者的这种双重身份性对不同译本的生成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阐释学 翻译 主体 论文联盟www.LWLM.com编辑。      阐释学一词乃西文译名,其 发展 经历了古代希腊“阐释学”,中世纪的“阐释学”和“ 文献 学”,施莱尔马赫(F. SchlEiermacher)和狄尔泰(W. Dilthey)的哲学阐释学以及海德格尔(M. HEIdegger)和伽达默尔(H. G. Gadamer)为代表的西方 现代 阐释学等几个阶段(祝朝伟,张柏然,2002)。而在近代西方哲学中,阐释学运动的最高峰当是“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阐释学”。伽达默尔从海德格尔的阐释学思想出发,将阐释学作为哲学本性论对待,“把理解和阐释同存在扯上了关系,理解表现为一种关系的总和(a relational totality),抛弃了旧阐释学把客观证实性(objective verifiability)作为一心想要实现的目标”。他认为文本不仅拥有自身的意义,而且对于理解主体“我”也有意义(刘华文,2005)。      伽达默尔的阐释观念与翻译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伽达默尔对翻译问题的讨论是以整个哲学阐释学为背景的,他对翻译现象的探讨,仅是把它作为阐释学研究的一个特例来进行的。虽然他讨论翻译问题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讨论翻译本身,而是为了以翻译为例来论证他的哲学阐释学思想,但他对翻译问题的精彩讨论值得关注。   伽达默尔最重要的翻译思想是“翻译即解释”。在哲学阐释学框架内,翻译即解释,具体是指“翻译的过程就是,在跨文化的 历史 语境中,具有历史性的译者使自己的视域与源语文本视域互相发生融合而形成新视域,并用浸润着目的语文化的语言符号将新视域重新固定下来形成新文本的过程”(朱健平,2007)。在新文本的生成过程中,译者的阐释者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整个翻译过程涉及到两次解释,“第一次解释是译者视域与源语文本视域的融合,第二次解释则是目的语语言文化的视域与译者新视域的融合”(朱健平,2007)。      王维《送别》诗七种译文比照      在我国文化史上,盛唐是一个辉煌灿烂的巅峰时期,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可以说是盛唐文化非常光润的结晶。王维(701-761),字摩诘,尤以清新明秀的山水田园诗最为人称道。由于受到禅宗思想很深的影响,王维的诗歌常常透出几分深远玄妙的禅意。本文中所要分析的这首《送别》诗为五言古诗,诗曰: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这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表面看来语言明白如话,语句平淡无奇,然而细细品味,却是词浅情深,感慨良多。诗的开头两句叙事、写饮酒饯别,以问话引起下文。三、四句是交待友人归隐原因—“不得意”。五、六句很有韵味,写出朋友间彼此的深刻理解,既含有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安慰,也有自己对现实的愤懑与鄙夷,有对追逐名利的世俗生活的否定,也有自己对人生穷达升沉的慨叹,还有对隐居山林的欣羡,似乎是旷乎超脱,又带着点无可奈何的情绪。   我们先来看一下七位译者对《送别》诗三、四句“君言不得意,卧归南山陲”所做的阐译,具体见图1。   诗歌作为特殊的文学形式,其语言是高度凝练的,这就导致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言意关系,继而造成诗歌文本里存在着有待读者去寻找和填补的未定点(spots of indeterminacy)和更多的空白(blanks),也就给译者留下了更多的阐释空间。在对这首诗中的“不得意”进行阐译时,七位译者对这同一个意向性对象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理解:Giles把它理解为“sick of life’s ills”(对生活弊端的厌倦),Fletcher和Yu的理解相似,分别为“your hopes unprospered”和“You did not achieve your wishes”(意愿未能得以实现),Bynner认为是“I am discontent”(不满意,对什么不满意呢?),Watson则理解为“nothing goes right”(事与愿违),Wai-lim Yip将其理解为“at odds with the world”(与世俗难以相融),Owen把”不得意”阐译为“something troubling you”(某事困扰你)。Giles,Watson以及Wai-lim Yi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