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跨语言文化研究中自我与非我的迷局.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跨语言文化研究中自我与非我的迷局

跨语言文化研究中自我与非我的迷局 跨语言文化研究中自我与非我的迷局  作语言与文化比较研究,首先要处理的就是自我和非我的关系,这事关研究者的基本取向。对于汉语语言文化的学者来说,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既要坚持汉语话语本位观,又要坚持多元化的语言文化观,汉语语言文化研究才能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积极健康发展。   自我和非我的关系   要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周围的世界,必须通过辨别对比非我才能实现。斯宾诺莎提出这样一条定理:任何个别事物,即任何限定和有条件存在的事物,除非有自身之外的原因使其存在和行动,便不可能存在或在一定条件下行动。[1]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不可能由自身确定,必须依靠他者来确定,事物的性质只有在与他者的对比关联中方能清晰显现出来。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中讲到:如果我们谈到非我,那么非我的事物必然是不同的,非我和不同乃是同物而异名。[1]哲学中非我的概念,也可以解释异我文化概念,代表不同于自我价值观念的东西。非我的他者的存在是实在的,并不是自我可以杜撰、虚拟出来的。   西方对中国有两种全然不同的认识,理想化的中国和丑化的中国[1]。17世纪欧洲刮起了所谓的中国风,把中国当成道德完美的理性国家。法国的蒙田把中国看成欧洲的典范,莱布尼茨认为中国文明可以为欧洲许多道德、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伏尔泰认为中国是天下最合理的帝国。而稍后18世纪的欧洲则又表现出另外一派全然不同的景象。狄福通过笔下的克鲁梭表达对中国的厌恶,说中国人是野蛮的异教徒,中国政府是绝对的专制。约翰生博士认为中国人没有拼音字母,未能形成其他民族都有的字母表,可见其粗野。黑格尔描绘的中国乃是处于永恒静止状态的一个国家。这两种认识不同,但本质相同,都不切实际,全然是西方学者的发明。   中国对西方也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认识。东西方接触伊始,中国的皇帝大臣称洋人蛮夷,中国是天朝,是文明中心,外国人要对天子称臣纳贡。近代知识分子从林则徐起开始放眼看世界,向西方寻求真理,以富强救国为己任。另有一种认识,也是将西方理想化,带有崇洋心理,否定一切自我,肯定一切非我。   上述东西方互相之间的错误认识,即是对待非我的两种错误态度。一是以自我为中心,封闭保守,忽视他者的作用,压制他者的声音。二是对非我过分依赖,对非我存在幻想,把非我当做解决自我问题的出口。[1]我们不能把自我和非我分为两个敌对的阵营,把非我当做自我的对立面,预先期望非我具有这样或那样的性质,在两者中垒起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结果,自我的心灵被囚禁在囹圄之中。合理的做法是从非我出发,从非我的伟大和局限中来认识自我的伟大和局限,从而优化完善自我的体系。   人类本性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思维、立场必然取决于我们自身的文化环境。但是,人是否可以超越自己的立场?人是否需要立场呢?我们不是不要立场,而是要认识到立场的局限。悖论无处不在。跨文化交际中就存在这样的悖论:为了帮助不同文化的人相互了解,就要概括文化差异,建立某种文化定型。然而,这种文化定型势必是抹杀个性的过分概括,这又有可能妨碍文化交流和理解。比如定性思维顽固的人,认为中国人必定内向、保守,日本人都个子矮、狡猾,所有犹太人精明而又贪婪。[2]跨文化比较得出的结论,可能是一把钥匙,开启心智,开阔视野,也可能是一把枷锁,锁住了我们全面认识事物的可能性,而流于偏执。这是因为,语言文化属于人文现象,与自然科学现象不同,不可能划出泾渭分明的界限。[3]这就启示我们:得出结论,但不为结论束缚;学习概念,但不为概念所困,首先从自我、概念、差异出发,但是,如果只停留在这一层次,学得越多束缚越多,反倒成了累赘。所以,要有超越的视界,超越自我,超越立场,超越差异,才可能挣脱自我的枷锁,抓住本质,这才可能跳出自我和非我的迷局,更好为自我服务。   二分法(例如东方人崇尚集体主义,西方人讲个人主义),对事物认识简单,判断武断,虽然清晰,却注定片面、粗略。而文化是多元、变化的,现实是复杂的。我们对文化的认识也可以从二元逐渐过渡到多元,从简单清晰,过渡到丰富深刻。这样的认识也才符合事物的本质。正确认识自我和非我的关系,摆正自我和非我的位置,才能向真理靠近,否则,无论研究多么深入,方法多么科学,也只能是滑向自我的深渊,离真理越来越远。   西方语言文化优越论和汉语优越论   黑格尔在《大逻辑》序言中断定:一种语言,如果具有丰富的逻辑词汇,即对思维规定本身有专门的词汇,那就是它的优势;中国语言据说还简直没有,或很少达到这种地步。[2]海德格尔也曾说,德语乃是一切语言中最有效力,并且最富有精神的语言。[2]   Widney比较了英语和他所谓的蒙古语言(指所有的东亚语言尤其是汉语),得出结论:英语覆盖面更广,更深刻,更丰富,更适合表达一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