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回顾论文.docVIP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回顾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回顾论文.doc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回顾论文 【内容提要】文章论述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全面回顾了国外和国内中国近代城市问题研究的状况,介绍了有关著作的主要内容。 【正文】 一、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城市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特别到了近现代,城市化已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研究城市发展已成为研究社会发展、人类文明的关注点。城市已不仅是一张线形图或平面图,而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立体的社会,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载体和创造基地。同时,城市种种新情况和新问题的产生也愈来愈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认为.freel Europe and China”)《美国地理学家联合会年鉴》(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Geographers),1954年总第44期,第349~362页。)等美国学者认为,同西方城市相比较,中国传统城市封建色彩浓厚,到了近代,尽管有上海等这样的城市兴起,中国城市也不能担当起近代化的重任,而是淹没于中国农村的汪洋大海之中。正如墨菲在他的著作《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中所认为的,“传统的中国绵亘不断,差不多伸展到外国租界的边缘为止。在乡村,人们看不到上海影响的任何迹象”(注:罗兹·墨菲:《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Shanghai-key to modem China),哈佛大学出版社1953年版,第12页,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页。)。进入6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跳出韦伯及其追随者的观点,力图从新的角度研究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如原斯坦福大学、现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施坚雅就提出了关于中国集市体系和宏观区域的理论。他把中国划分为9个宏观区域,并引入了中心边际说,认为每一宏观区域都包括中心和边缘两部分,并认为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化发展表现为集市和城镇的蓬勃兴旺,还用“城乡统一体”(Urbanrural Continuum)一词来形容中国近代城市与周围乡村的和谐关系(注:施坚雅(G.artin):《上海青帮》(The Shanghai Green Gang,Politics and Organized Crime,1919~1937),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出版社1996年版。)在广泛搜集和利用中、法、日等国有关档案的基础上,深入地研究了1919~1937年间青帮在上海的活动。本书特别研究了青帮的活跃与民国时期上海特殊政治格局之间的关系,法租界社会管理的特点与青帮活动的关系,青帮与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租界及华界当局等多方面政治力量的关系。马丁认为,青帮之所以在上海有那么大的势力是因为华界与租界在政治系统上的巨大差异,一个是正在进行现代化的、民族主义的政权,一个是殖民主义政权的变种;一个是法制薄弱、政治不稳定、权力受到限制,一个则相对安全、公共秩序较好;这就为帮会活动提供了较大的空间,青帮便成了他们可以利用的对象。 德国海德堡大学瓦格纳教授以前以研究《老子》的王弼注而驰誊于世,最近几年研究兴趣转入上海城市史,对近代上海传播媒介与社会大众的关系着力尤多。他系统地研究了《申报》的早期历史,研究了英国人美查对《申报》的经营方针和《申报》的内容,分析了《申报》的读者、《申报》在清末的影响,而且查阅了美查在英国的档案,有很多新的重要发现。 此外,法国安克强、德国叶凯蒂、美国贺萧对上海妓女史的研究,对妓女与文人关系的研究,在方法上很有启发意义。他们认为,妓女是被别人记录、描述很多而没有自我声音的群众。通过研究对妓女描述的时代背景、都市社会特点等,可以对这一问题有一新的理解。他们认为在晚清,“妓女”本是一个中性词汇,到1920年代,才被作为社会问题的一个类别,在不同时代,妓女的形象是完全不同的。 中国近代城市的劳工问题也是美国史学家关注的另一个热点,研究成果也很突出。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现哈佛大学教授裴宜理的《上海的罢工:中国劳工政治》(注:裴宜理(Elizabeth Perry ):《上海的罢工:中国劳工政治》(Shanghai on Strike:The Politics of Chinese Labor),斯坦福1993年版。)利用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包括档案资料和工人访问资料,重点分析了烟草、纺织、交通运输3个行业的罢工活动,时间跨度大,还与欧美工人运动作了比较研究,提出了不少新见解。如裴宜理不同意国外某些学者所认为的承担相对枯燥乏味的工作的行业工人容易罢工的观点,不同意一些西方学者和中国学者把工运史纳入中共党史的研究范畴的观点,提出工人基于经济动机和政治动机的罢工活动是上海工业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等观点,对我们研究工运史、经济史和近代史的学者都带来了启迪。另外两位年轻女学者分别在80年代到上海和天津作了该两地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