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古代民间工艺——剪纸.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民间工艺-剪纸剪纸,是用剪刀剪纸成花卉、鸟兽、人物或其他图案的艺术,它也包括用刀刻镂的刻纸。剪纸在我国广大的农村流行非常广泛。它是刺绣的底样,也是表示喜庆、节令的艺术装饰,因此农村妇女一般从六七岁就开始学习剪纸。可以这样说:剪纸是我国农村最普遍、最单纯的美术创作。   我国剪纸的起源非常早。传说西汉武帝的时候,他的宠妃李夫人死了,方士李少翁为了让汉武帝重见李夫人,就让汉武帝坐在帷帐中看他施“方术”。果然,一会儿,李少翁明灯高悬的帷帐中就出现了李夫人的倩影,时坐时行,武帝非常悲切。其实,李少翁的“方术”,很可能是用皮革或其他平面材料雕刻成李夫人的像,同现在演皮影戏相似。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墓葬曾出土过类似剪纸艺术的花弧形浅涡纹银箔,陕西兴平汉武帝茂陵南侧的汉墓中也出土过一组虎、象、怪兽、鸟与云气纹样的剪纸形金箔。因此,秦汉时期出现皮影似的剪“纸”,是很有可能的事。   魏晋时期,宗教活动和民俗活动的发展推动了剪纸的兴起。据记载,东晋时,每逢佛的涅槃〔niepan聂盘〕日,民间流行剪通草花献佛;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佛教徒也往往剪彩(丝织品)为花叶作为佛前装饰以招引善男信女,这是我国民间剪纸工艺的先声。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当时我国南方的荆楚地区(今湖北、湖南一带)流行一种“镂金剪彩”的习俗。每逢人日(正月初七),家家“剪彩为人,或镂(刻)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把丝绢剪成花卉形的装饰)以相遗(赠送)”。“立春日,悉剪彩为燕以戴之,贴宜春二字。”这些民俗促使剪纸来到民间,因为一般人家买不起“彩”、“箔”,只能以纸代替。目前我们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正是南北朝时期的。1959—1966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南北朝墓葬中发现了五幅团花剪纸。这些剪纸,都是将纸折叠数次后用剪刀剪出来的。其中三幅为四面均齐的几何形团花(八角形、忍冬花形、菊花形),变化复杂,很有韵律感。另外两幅是对马(一说是对鹿)团花和对猴团花,团花几何形内圈之外分别剪出12匹相对的马和16只相对的猴,造型非常复杂生动(图25)。如此精巧程度的剪纸,并不是一下子就会出现的,在此之前可能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发展过程,只不过纸质东西不好保存,比它早的剪纸难于发现罢了。   唐代以后,“镂金剪彩”的风俗仍然盛行。每逢立春,人们剪出各式各样的“幡”(用丝织品剪成的小幡,又叫春幡)、“胜”(妇女用的一种首饰。人形的叫“人胜”,几何形的叫“方胜”),有的像燕子,有的像蝴蝶,作为节日的礼物,或者簪〔zan糌〕在头上,或者系于屏风,以为庆贺。著名诗人李商隐有“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的诗句来反映这种“镂金剪彩”的风俗。现在日本正仓院还保留有唐代的“华胜”实物。这是一种罗和金箔做的像小挂旗样的饰物,上面有吉语“令节佳晨,福庆惟新,燮和万载,寿保千春”(意思是庆贺佳节,祝愿人们新年获得更多的幸福和喜庆,永远长寿),中心是一儿童在林下戏犬的图案,下边有金箔和红绿罗花叶的复杂装饰。自然,像这种华贵的华胜剪彩,无疑是贵族士大夫用的。劳动人民买不起昂贵的彩和金箔,只能以纸剪花代之。本世纪60年代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中曾出土一件剪纸,图案为排列成行的七个人形,这大概就是当时随葬的“人胜”(人形剪纸)。因此可以想见,在贵族士大夫“镂金剪彩”的同时,广大劳动人民发展的是纸剪花,或者说,剪纸是“镂金剪彩”的普及化、大众化的发展。文献记载,五代时钱塘某些场面剪纸已替代了丝绸。《武林梵志》:“吴越钱王于行吉之日……,城外百户,不张悬锦缎,皆用彩纸剪人马以代。”这是我国古代关于剪纸最早的记录。   图25北朝对马团花剪纸(残)及其复原图   宋元时期,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剪纸艺术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当时的剪纸活动,除了立春,人日、元旦、端午,七夕、重阳也剪“春幡春胜”、“钗头彩胜”,做成艾叶、花朵、仙佛、喜字、影戏、虫鱼、禽鸟、百兽的形状,簪戴悬挂以求平安,或陈列以“斗巧争奇”。当时一些城市已出现了专门从事剪纸生意的“小经纪”(小手工业),城市居民除了把剪纸作为节日的幡胜,还把剪纸作为礼品的点缀,皮影、夹染刻版、陶瓷贴花(如吉州窑陶瓷贴花)也大都用剪纸做。甚至民间苦于久雨不晴,也剪纸为手持扫帚的妇女形象以祈晴,谓之“扫晴娘”。这些情况说明,随着剪纸艺术的大众化和普及,剪纸工艺在民间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是后来剪纸艺术越来越发展的基础。   明清时代,剪纸艺术在民间得到了高度的发展。这一时期,从南北朝时流传下来的“镂金剪彩”的风俗被废止了,代之而起的是广泛的群众性民间工艺剪纸的普及。据统计,清代的民间工艺剪纸,至少有下列品种:   窗花,是贴在窗户上的剪纸。多在春节、吉庆的日子使用。样式一般为中间贴团花、四角贴角花或配套张贴,题材多为花卉鸟兽、吉语或戏曲故事(图26

文档评论(0)

gdme4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