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部军人热血铸就能源大动脉.doc
西部军人热血铸就能源大动脉
说起援建西气东输工程的事,赵宝新有讲不完的话。那是怎样的日子啊!留在赵宝新记忆有的只是激情、拼搏、奋斗……
赵宝新是兰州军区某部工兵连连长,连续3年参加西气东输新疆段伴行道路建设,在戈壁大漠里度过了600多个日日夜夜。
作为参加西气东输新疆段伴行道路建设的工程兵之一,赵宝新和他的战友并肩作战,在戈壁瀚海用忠诚和热血,铸就了横贯我国东西的能源大动脉,展现了中国西部军人的风采。
初春时节,记者走访曾经参加援建施工任务的兰州军区工兵部队,了解到许多官兵在茫茫沙海、百里风区和“火洲”战天斗地鲜为人知的故事。
受命?出征
西气东输工程是国家的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该工程始于新疆,跨越甘肃、陕西等9省市,止于上海,干线全长4000公里,是我国管道建设史上投资最多、输气量最大、距离最长的一条输气大动脉。搞好这一工程建设,不仅可以带动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促进沿线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结构调整,从根本上解决大上海用气紧缺的问题,而且对于改善大气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国民经济发展后劲,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正是深知这一工程对国家建设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2001年9月,参加援建新疆境内自然环境最恶劣、地质条件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320公里伴行道路和唯一一座隧道的修筑开挖任务的兰州军区千余工程兵,从受领任务的那一天起,始终饱含高昂斗志,叫响了“向大自然挑战,向生理极限挑战”、“征战死亡之海,鏖战生命禁区”的口号,许多官兵当即放弃探亲、休假、推迟婚期,赶赴施工现场,以满腔热情投入到援建任务之中。
环境?气候
行前,官兵们对施工地段自然环境的恶劣、条件的艰苦是有充分估计的,但实际情况远远出乎他们的意料:沿途要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生命禁区”罗布泊、“火洲”吐鲁番和“百里风区”哈密,其中有石山、沙丘、戈壁、沼泽、盐碱地等多种地质结构,大多施工点在远离人烟的地方,最远的达270公里,生活和施工保障极其困难。施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沿途的气候条件也十分恶劣。盛夏季节,在裸露的沙丘和戈壁滩上,地表温度高达70多度,官兵们的皮肤被烤晒得脱了一层又一层,有的甚至还结出了厚厚的血茄。由于气温太高,施工部队从集镇上买来的鲜肉,运到工地就变臭了,只好扔掉。到了冬天,室外温度大都在零下40度左右,手不小心碰上机械就给粘住了,稍一用劲儿就会撕掉一块皮。由于风大沙多,官兵们不仅天天都吃“沙拌饭”、“水洗面”,而且戴着口罩施工,捂着毛巾睡觉。每当遇到大风天气,大家只好呆在沙尘弥漫的帐篷里,靠方便面充饥,用矿泉水解渴。
苦战?攻坚
士官马荣和是平地机操作手,为了保证从几百公里以外运来的料石能及时摊开、刮平,他每天工作都在13小时以上。由于天气炎热,长期坐着操作,患上了严重的痔疮,实在痛得不行,坐不住了,就站着操作机械。由于病痛和劳累过度,先后4次晕倒在操作室里,但醒来他又接着干。回忆起那段难忘的日子,马荣和说:“那阵子,大家热情高涨,激情满怀,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2002年7月,官兵们在哈密市西南120公里处的地方,遇到一座南北长30公里、东西宽15公里、相对高差约70米、由2000多座大小沙丘组成的大型流动沙垄。要在满地都是流沙的沙垄上修出一条路来谈何容易!8月的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过后,4台推土机推出来的沙沟全部被掩埋,这些铮铮铁汉一个个伤心得直掉眼泪。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上级调来30台大型机械,投入到这场攻坚战之中。当时,正值酷暑季节,沙漠地表温度高达72摄氏度,皮肤触到沙子就有灼伤的感觉,迷彩胶鞋踩上去不一会儿就有焦糊味。白天,官兵们脱光衣服,坐在闷热的驾驶室里,开足马力,不停地推拉,晚上挑灯夜战,固堤清沙。累得实在不行了,就休息一会儿接着再干。就这样,经过3个月的连续奋战,硬是在这一流动沙垄上开出了一条上宽120米、底宽12米、深32米的道路。事后统计,在这场攻坚战中,参加施工的102名官兵,仅喝掉的矿泉水就达90多吨,相当于每人每天喝10公斤水。
2002年9月,某工兵营在鄯善县南湖戈壁施工时,一座13公里长、2公里宽、高约6米的石山群挡在面前。山虽不高,但由于山的石质全是花岗岩结构,石质非常坚硬,在一般石质上打一个炮眼约需2分钟,而在这里打一个炮眼却要一个多小时。要想在此劈山开路,难度不言自明。为了搬掉这只“拦路虎”,官兵把绳子一头系在山顶的铁桩上,一头系在腰上,在悬崖上手握钻机悬空作业,渴了就解下腰间的水壶喝口水,饿了就从挎包里掏个冷馒头啃两口,累了就脚蹬突石、手抓绳子,靠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