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听见声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让世界听见声音.doc

让世界听见声音   提起韩溪先生,很容易让人想到北方原野上生长的高粱:高,有点瘦,但绝不弱。极饱满的生命力量和极潇洒的风度,对生活的热忱和对艺术始终如一的激情与纯度,都让人过目不忘。在行走的人群中,高谈阔论着的,一定是他;与人谈笑的,一定是他;为所从事的音乐与戏曲事业,不放过任何一个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鼓与呼的机会的,也一定是他,韩溪!   初次见识韩溪先生――不是认识――是在首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上。那时候,在宾馆里打开电视,在唐山台自办节目中一定可以看到他:带着他自己的颜色――红色,或是红色衬衫,或是一根红色领带。头发飘逸地卷着,操着略带唐山方言的普通话,侃侃而谈。及至熟悉了以后,觉得这老爷子有太多我需要学习的地方:他对艺术的热情,对生活的真诚,对创作问题的敏锐,都让我惊讶。惊异于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生命的充沛,心底的澄澈,以及与生俱来,似乎永不磨灭、永不枯竭的激情。站在他对面,看他聊天,看他手舞足蹈,看他描述事情时孩子式的欢笑,看他发表观点哲人式的思考,我经常会想:比起这个老人,我真的应该重新反观一下自己的生命状态。更多的时候,我面对的所谓艺术圈中,大面积地存在着这样的人:他们将艺术创作视为职业。他们不乏才华,不乏技巧,甚至曾经创作甚丰。然而,一旦功成名就,或者在某一领域成为专家,他们就会躺在这一名分上饱食终日,受用终身。他们放下了笔,闭上了眼,关住了感知和触摸生活、生命与时代的心灵闸门,最重要的是,他们停止了思考。他们把大部分时间,用来抱怨:抱怨待遇,抱怨机遇,抱怨人际关系……随着年龄增长,我的身上也浸润了这个身份模糊、面目模糊、个性也模糊的群体的通病:眼高手低、牢骚满腹、心胸狭窄,过度自恋。因此,当这样一个个性张扬、一直维持着激情的长度、韧度的老人站在我面前,让我不由得汗颜。   因为,他是个满头华发的老人啊!   尤为重要的是,顶着这头卷曲华发的大脑,似乎永远在激荡,在思考。他像一个艺术的心灵捕手,时刻都在捕捉灵感,表达内心的艺术狂想;又像是一个总睁着敏锐眼睛的智者,对文艺现象始终保持着敏感,保持着批判和思考的态度。并在思考后,积极发出自己的声音。他向所有人表达着这样的立场:我思,故我在!   从艺的六十年中,他始终让自己沉陷在创作状态中。令人惊奇的是,他从事过多个艺术门类的创作,每一个门类对于他而言都是白手起家,从入门开始,但每个艺术门类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起点算不上高,只是初中毕业。对于音乐的追逐,也仅仅是因为爱。为了弥补这种先天不足,他用自制的小提琴,敲开了音乐创作的大门。上世纪五十年代,他相继创作了《美国强盗你逞不了疯》、《和平鸽》、《剪花花》等较有影响的作品。1956年,由乔羽编剧、韩溪先生作曲的童话歌舞剧《森林里的宴会》由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这部当时影响深远的作品,已经奠定了韩溪先生创作的风格,那就是:生活气息浓郁,气质纯净,拥有着宽广的想象力。   韩溪先生是建国后唐山市第一个挖掘、研究、创作冀东戏曲音乐的专业人员。唐山,在韩溪先生心目中,是生命的母体,艺术的家园,也是创作的起点,为之奋斗的终点。这方土地,靠近渤海。世代以打渔为生的渔民们,面对无法预知的生死而逐渐形成的宽厚豁达、善于忍耐、伸缩性强的生命观,以及由这种顺天命、知生死形成的快活、戏谑、潇洒、豪迈的集体性格,都成为唐山本地艺术的骨血。于是,评剧的世俗烟火气,皮影的谐谑生动气,冀东地秧歌的灵动快活气,就在这种集体性格的浸淫下,得以生机勃勃地生长、繁衍。这些艺术种类,是对冀东人民曾经苦寒生活的疼惜与抚慰。韩溪先生感受着这种艺术的包围,并发誓要以自己的所学,将整体上历史积淀不那么深厚、年龄较轻的唐山民间艺术发扬光大。由他担任音乐设计的京剧《节振国》在1964年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后,于1965年经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了电影;他于1972年作曲的唐山皮影《鹤与龟》,改变了皮影“无唱不成影”的传统束缚,让唐山走出了国门,在国内外已演出了六七千场。上世纪60年代初他与同仁一起创造出了唐剧,冲出了原来“皮影唱腔是妈,京剧表演是爸,生个娃娃叫‘唐山戏’”的定位,推出了唐剧奠基之作――被誉为“第一个里程碑”的《断桥》,“第二个里程碑”的《红云崖》,接着是于1974年参加华北文艺调演并轰动京城的《迎风飞燕》。作为唐剧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的韩溪先生,他先后为30多出唐剧作曲,其中还有他领衔作曲的《乡里乡亲》,先后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   也许正是这种在极端艰苦的状态中,都不曾停止和放弃的艺术创作,使得韩溪先生对创作本身、对艺术规律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体认。并且,在他身上表现出了一般艺术创作者难得的思考和怀疑精神――艺术创作者,由于长期沉陷在创作思维中,很少能跳出来反观创作本身,站在一个高度对艺术创作现象进行思辨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