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温“扬州评话”.doc
重温“扬州评话”
评话一词,始于元代,就是用生动的口语讲述故事。这种艺术,其实民间早已出现,作为地方色彩很浓的扬州评话,始于明朝末年,发展于清朝初年,到清代中叶的时候就达到了极盛阶段。
扬州评话,又叫扬州评词,是以扬州方言说表的古老曲种,流行于江苏北部和南京、镇江、上海等地。扬州评话以描写细致入微、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头绪纷繁但井然不乱而见长,讲求剧情细节丰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语言上生动有趣。扬州评话继承了宋元讲史的评话,在清代特别发达,最初中心是在扬州,其后全国不少地方均有以方言敷说的评话,而扬州仍是主要的中心,扬州评话发展快,得益于通俗文艺全面发达,互相渗透。
清末,苏北运河淤塞,江南铁路通车,扬州评话向江南发展,并促使评话艺人队伍又一次增加。据老艺人回忆,当时在各地说书的艺人有300人左右,其中仅说《三国》、《水浒》的就有近百人。艺人为争取听众,不断更新书目内容,提高技艺,此时除了嘉(庆)道(光)间已上演的《八窍珠》、《绿牡丹》、《平妖传》、《岳传》外,又新增《飞龙传》、《英烈传》、《杨家将》、《封神榜》、《万年青》、《彭公案》、《施公案》等,在书词中大量补充社会生活内容,增加各色市井人物,并在说表艺术上努力创新,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
辛亥革命(1911年)以后,扬州评话的一些名家,向南京、上海及江南开拓,一江之隔的镇江,由于交通便利,语音相同,群众习尚一致,且后来一度成为全省的政治中心,许多评话艺人争相到那里献艺,一时名家荟萃,成为扬州评话的第二根据地。据统计,是时镇江供评话演出的书场达38家之多,常年吸引了差不多所有说扬州评话的名家。民国17年(1928年)6月3日,艺人王少堂和书场业主完恩正等人发起成立“书社联合会”,由戴善章、康又华、吴少良、张凤臣等20余名艺人与10多家书场业主共同组成,并举行六三禁烟纪念义务宣传演出。并规定每年此日均举行这种带有会书性质的义务活动,在客观上起了交流技艺的作用。
扬州评话种类丰富,其中市井小说最独特,最珍贵;武侠小说能创新,价值高;名著新编历时久,活力强,艺人多,影响大。市井小说以市井小民为主人公,充满市井情调、平民趣味。这样的长篇作品中国小说史上从来未有,特别珍贵。乾隆时已成名的《清风闸》、《飞跎传》、《扬州话》就是市井小说。当时的评话名家浦天玉说《清风闸》最能驾驭“声音”艺术,得益于口技工夫,《扬州画舫录》说他鉴于“各说部皆人熟闻,乃以己所历之境,假名皮五,撰为《清风闸》故事”,在扬州盛演不衰。
评话流派纷呈,推动内容发展、技艺提高。邓光斗一派《水浒》以“武说”见长;又有宋承章一派《水浒》以口风泼辣见长。《三国演义》名家李国辉以“文说”见长;蓝玉春和夏玉台则倾向“武说”。说《飞跎传》的邹必显善于调侃世态人情。说《绿牡丹》的王坤山刚柔并济。而由浦天玉的《清风闸》到龚午亭的“皮五辣子”故事,最能玩味市井人物和市井风情,也最得市民喜爱。各派之间,激烈竞争,也相互学习,都有发展。晚清、清末及民国,尽管社会动荡,评话依然繁盛。《水浒》有堂门章门、王派马派,《三国》有“八骏马”,有康派费派,《清风闸》分文辣武辣,《八窍珠》、《绿牡丹》、《施公案》等多种书目都不断创新,有不同说法。这种创作活力令人惊叹。而四百多年发展统绪可理,道光咸丰以下传承辈分可理,更是非常珍贵的文艺现象。
扬州评话“王派《水浒》”可称评话中的翘楚,甚至说其已成为评话艺术的代名词也不为过。王派评话自第一代王玉堂起,历经王少堂、王筱堂、王丽堂,至今已四代,其著名的四个“十回”(武、宋、石、卢)脍炙人口,享誉书坛已有百余年。
王少堂(1889―1968)出身评话世家,父王玉堂、伯父王金章都以演说《水浒》而著称。七岁从父学艺,九岁登台演出,十二岁已能独立说书。表演除家传外,还吸收前辈艺人康国华和同辈艺人刘春山、朱德春等诸家之长,并加以融化、创造。擅说《水浒》中“武(松)、宋(江)、石(秀)、卢(俊义)”四个十回,且从内容到形式均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世称“王派水浒”。三十年代在上海滩即赢得“看戏要看梅兰芳,听书要听王少堂”的口碑。1989年11月,中国曲艺家协会、江苏省文化厅等单位还在南京和扬州联合举办了“扬州评话艺术大师王少堂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
王少堂不仅善于集各家之长,还善于向现实生活学习,不断丰富,不断改进,从而自成一家。他在师承关系上,既吸收了邓派“跳打《水浒》”的艺术专长,又继承了宋派《水浒》“口风泼辣”的独特风格,并从《三国》、《西汉》、《八窍珠》等书中吸取营养,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成为一代宗师。其说书的特点是:说表细腻坚实,用字准确,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字字落实有力。说表时语调铿锵,细致中见刚火;对白时有如对面谈心,亲切而又自然。他还重视演功,在“口、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