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君宇与石评梅 就这样擦肩而过.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君宇与石评梅 就这样擦肩而过.doc

高君宇与石评梅 就这样擦肩而过   在北京市陶然亭公园内,有两座高大的汉白玉墓碑矗立在一片静谧的松林间。风吹过松林,发出隐约的涛声,似乎是在诉说一段如泣如诉的旧事。这里便是陶然亭内著名的“高石之墓”,“五四”时期北京著名的女诗人石评梅和她的恋人高君宇合葬在这一方土丘之下。      提及民国时期的爱情,大多数人想到最多的是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恨情仇,徐志摩和林徽因、陆小曼的感情纠葛,胡适的风流韵事,很少有人能够说出和他们同时期的作家石评梅的那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那是1920年,石评梅和朋友一起参加北京山西会馆的同乡会,认识了当时就读于北京大学英语系的高君宇。   彼时,她是名满京城的才女,19岁就有了“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与吕碧成、张爱玲、萧红并称“民国四大才女”。   他是北京大学英语系的高材生,“五四”爱国学生运动的领袖,青年学生崇拜的偶像。   他们怀着仰慕彼此的心情相识,见到面,很快就成为了朋友。   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正处于各种新思潮碰撞的时期,他们有着当时的青年所共有的对未来的迷茫。有时,他们会相约来到陶然亭湖畔散步,在倾心交谈中,两人发现彼此之间有着很多共同的理想和对革命的热忱,面对动荡的社会和不可预知的国家未来,也会有相同的苦闷与迷惑。   相处的日子里,两人习惯了事业上有所进步时和对方分享,在困苦时从对方的鼓励中寻找希望。   爱情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悄悄发生了。   其实,在高君宇看到石评梅的第一眼,他便动了心思。那一天,石评梅穿着蓝色中式上衣、黑色裙子,齐耳短发,一身清纯的学生装扮。在他眼里,石评梅是一个温婉俏丽、才貌双全的女孩,言行举止之间透露出一种不俗之气。石评梅对这位致力于革命的青年也颇有好感。   然而,高君宇迟迟不肯对石评梅表明爱意。原来,他在乡下有一位奉父母之命结婚的妻子,他并非自由之身。于是,他久久压抑着对石评梅的情感。   可是,他无时无刻不牵挂着石评梅。   高君宇因参加革命活动,经常辗转于全国各地,他的随身物品中,总有一两本石评梅的诗集,每当感到茫然无力的时候,就会拿出来反复摩挲、翻看,仿佛是看到石评梅站在他身边对他说着鼓励的话语,在那一刻,他如看到了前方灯塔的曙光,心内又重新充满了斗志。   生命之中,因为有了她的存在,而有了目标,有了欣喜,有了希望。   也许是相思之苦着实难耐或者是无法克制内心燃烧的热情,高君宇终于鼓起勇气给石评梅写了第一封信。没想到,石评梅很快就回信了。那段日子里,他觉得生活是让人欢喜的暖色调,昂起头,就能看到美好的风景,看到暖阳。   1923年秋天,石评梅接到了正在碧云寺养病的高君宇的信。她像往常一样把信拆开,展开信纸时,一片火红的枫叶悄然滑落。她弯腰捡起,轻掸叶面上沾染的尘土,发现上面写着两行诗: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   她是聪慧的女子,自然明了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浓浓爱意。   可是,当时石评梅并没有要谈恋爱的意思。   石评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上学时,她的父亲曾托一位在北京工作的吴姓朋友照顾她。那位男子也果然不负所托,对石评梅呵护备至、殷勤体贴,情窦初开的少女被细心周到的男子深深吸引,两人很快由友谊发展成为爱情。然而,不久之后,她发现对方是一个有家室的人,那一刻,和心中的幸福感一起远去的是所有对于爱情的美好憧憬。从分手那一天起,她便抱定了独身主义的宗旨,今后不再谈及爱情。   收到高君宇的求爱信后,石评梅多少有一些手足无措。她对高君宇是有好感的,可是曾经的伤痛还在心口隐隐作痛。最终,她提起笔,在枫叶的另一面写下“枯萎的花篮不敢承受这鲜红的叶儿”,寄还高君宇。   人们总是习惯于把那些曾经受到的伤痛铭记于心,在以后的日子里反复拿出来温习,似乎这样便不会再重复当初的错误,以为自己变聪明了,学会了自我保护,可是,到头来往往是在自己的心上筑起了一层厚厚的壳,最终与真正爱自己的人擦肩而过。   石评梅的婉拒并没有打消高君宇追求她的念头。1924年,他回到家乡,争得家人的同意后与包办婚姻的妻子离婚,获得了自由之身。回到北京之后,他一有时间便去看望石评梅,陪伴她,关心她,温暖她。他对她依然执著。   感情的事就是这样没有道理可循,不需要白纸黑字的契约,也不在意对方有没有回应,却可以让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死心塌地。   生活就像电影里的故事情节一样,经常会在某一个不确定的时刻出现让我们措手不及的事情。由于长期为革命事业奔波,高君宇的身体出现了状况,他患上了咯血症,送去医院的时候,已经没有了治愈的可能。也就是在高君宇生命垂危之际,石评梅才发现高君宇对她是如此的重要,他已经在不知不觉之中占据了她的整颗心,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对高君宇病情的牵挂变成了内心深处痛苦的煎熬,住院期间石评梅一直陪伴在他的左右。   然而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