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锡华.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曹锡华

曹锡华 (作者:邱森教授) 曹锡华 1920 年 3 月诞生于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代数学. 代数学家曹锡华是当代将我国代数群研究引向世界前沿的一位带路人.他是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名誉系主任,曾经担任上海市数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 事长,上海市数学会第四、五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一) 1920 年 3 月 24 日,曹锡华出生在上海一个收入颇丰的商人家庭里.父亲曹 兼三(1886—1968),经商;母陈氏(1886—1944),家庭妇女.曹兼三为曹锡华姐 姐取名“木兰”,期待着儿女们用功读书卫国保家.少年时期的曹锡华,曾在上 海市南市区大东门育才学校读书.小学还未毕业时,日寇“1 ·28 ”侵入上海, 南市处于战火之下.受战争影响,曹兼三经商濒临破产,不得不携家搬回浙江省 上虞县老家.两年后,全家又返回上海.饱受战争洗劫的父亲,更热切希望国家 独立富强.在父亲的教育下,曹锡华的姐姐和哥哥都成了当时爱国学生运动中的 积极分子,上街游行示威,宣传抵制洋货.他哥哥在“12 ·9 ”学生运动时还曾 担任同济附中学生自治会的负责人.当时各地抗日爱国运动风起云涌,社会的影 响和家庭的教育使年少的曹锡华就懂得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只有读书强 身,才能救国救民.在初中阶段,他刻苦读书,做了大量的数学题.有一个暑假, 他把一些数学小册子(如《因子分解》、《二次方程》等) 中的成千道题目全做完, 最后熟练到许多题目看一眼就能说出解法,甚至有的题,能立即说出答案.每周 数学测验,总得 100 分,在学生中成了大家崇拜的“阿基米德”.除了对数学的 浓厚兴趣外,那就是对健身的酷爱.早在小学时,曹锡华就听说著名拳师黄子平 从山东来上海,一拳击倒了俄国大力士,使被诬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扬眉吐 气.学校特地请来黄子平拳师教武术.曹锡华崇敬这样的英雄,像着迷一样学起 了打拳、舞棒、玩刀枪.从小学习武术,为曹锡华一生健壮的体魄及酷爱运动打 下了基础.1934 年,曹锡华考取了当时全国最有名的中学之一——省立上海中 学.同寝室的四个同学都是运动员,篮球、足球、田径样样都行,学校运动会上 他们夺得多项冠军.在所有运动中,他最喜欢打乒乓球,日后成了他的第一业余 爱好. 1937 年 8 月 13 日,日寇侵略的战火烧到上海.刚满 17 岁的曹锡华热血沸 腾,书,再也读不下去了.他毅然投笔从戎,进入南京丁家桥陆军交辎学校,为 当一名机械化部队的士兵,学习驾驶与修理汽车.部队艰苦的野战训练,长官的 体罚,许多人难以忍受,开了小差.曹锡华挺住了.后来他随部队从南京到徐州、 郑州、汉口、长沙、浏阳、平江、益阳、桃源、辰溪、阮陵,最后南迁到柳州.曹 锡华不因长途跋涉叫苦,反而感到其乐无穷,这是因为能为抗日学到技术.他毕 业后,被派到辰溪陆军辎重兵汽车第二团,当中尉技术员兼修理班班长.这支部 队官兵整天打牌赌钱,挫伤了年仅 19 岁的曹锡华的一片爱国热情.他颇灰心, 感到在部队没有前途,决定请长假离开部队到重庆读书. (二) 1940 年 8 月 13 日曹锡华来到重庆.凭着他在上海中学打下的坚实基础,顺 利地考取了重庆大学数理系.虽然当时的重庆大学条件极差,但从军 3 年的艰苦 经历,培养了他克服困难的毅力,努力读书.一年级时,遇上了微积分启蒙老师 ——李锐夫.李先生讲解清晰,分析透彻,为曹锡华走上数学之路奠定了基础.二 年级时,教高等微积分的重庆北碚复旦大学来兼课的李达教授,采用熊庆来编著 的《高等分析》,内容较深,讲ε—δ、上极限、下极限等,有点实变函数论初 级的内容.虽然每周一次课,一学期只讲了一章,但许多同学仍不懂.曹锡华懂, 并产生了浓厚兴趣.他把这本书全自学完,做了大部分题目,交给李达看.李先 生看了很关心地说:“你真要读数学应该到浙江大学或者到西南联大去.”曹锡华 听从劝导,告辞了重庆大学的老师、同学,动身赶往贵州,成为浙江大学数学系 的一名插班生.浙江大学原在杭州,日寇南侵后,学校内迁.1938 年该校大部 迁到贵州遵义,所属的理学院却设在贵州湄潭县城的一座破旧的文庙里.湄潭原 是小镇,没有电灯,师生们都在豆油灯下工作和学习.学生没有教科书或讲义, 全靠教师讲,学生记笔记.即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数学系里以苏步青和陈建 功两位

文档评论(0)

l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