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训诂的类型(三).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 训诂的类型(三)

第七章 训诂的类型(三) 其他训诂专书 我们讨论以下四类训诂专书,即:通释音义的著作、解释俚言俗语的著作、研究虚词的著作以及唐宋以来考据笔记。和上两章一样,本章介绍的这四类著作都是训诂学领域里有代表性的著作或重要参考书,其中蕴涵了非常丰富的训诂材料、训诂方法及术语,有选择地学习这些著作,对於了解训诂学的基本内容、体例以及方式方法等都有好处,为学习和研究训诂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节 通释音义的著作 一.陆德明《经典释文》 陆德明(约550—630),名元朗,以字行。苏州吴(今江苏吴县)人。历仕陈、隋,入唐,任国子博士。汇集唐前音切二百三十馀家,兼采诸儒训诂、版本文字异同,成《经典释文》三十卷。 《经典释文》内容以注音为主,兼及释义和校勘,是唐以前音切训诂资料的总汇。 第一卷是《序录》,包括“序” 、“条例” 、“次第” 、“注解传述人” 。从第二卷到第三十卷依次是《周易》一卷、《古文尚书》二卷、《毛诗》三卷、《周礼》二卷、《仪礼》一卷、《礼记》四卷、《春秋左氏》六卷、《春秋公羊》一卷、《春秋榖梁》一卷、《孝经》一卷、《论语》一卷、《老子》一卷、《庄子》三卷、《尔雅》二卷。 所谓“经典”,就是指这十四种典籍;所谓“释文”,就是释音兼释义,故每种典籍后面原来都有“音义”二字,如《周易音义》、《古文尚书音义》等。 体例上:从经典正文和注文中摘出要解释的字,加上注音、释义。注音通常用反切,有时也用直音法。凡一字数音时,第一个是正音。释义时常常徵引诸家训诂,有时也参以己意。 《经典释文汇校》,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 二.玄应《一切经音义》 玄应《一切经音义》,也称《众经音义》、《大唐众经音义》、《玄应音义》,二十五卷,是初唐僧人玄应编撰的一部解释佛经音义的著作。此书成于贞观末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佛经音义。 全书体例是:每卷卷首先列注经名目,再按该经卷次解释。基本上都是复音节词。每一词语下先标音,次释义,兼辨俗体;均枚举群书传注、训诂资料,说明训释依据。 优点: ①大量徵引了许多先唐时期的传注和字书训诂书,在训诂学以及校勘、辑佚等方面的价值也很大。 ②书中所保存的音切资料,在研究音韵学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③中保存了相当数量的汉魏以来产生的新词新义、方俗口语词,为研究中古语言词汇提供了素材。 三.慧琳《一切经音义》 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又称《大藏音义》、《慧琳音义》,一百卷。 慧琳《一切经音义》在内容、体例等方面都和玄应书相同。也是撷取两个字作字头,先标注反切,再举字书及传注释义,间也辨正字形。全书共解释佛典一千三百部,篇幅比玄应那部大得多。编纂时直接利用了前人的成果,如玄应《一切经音义》、慧苑《华严经音义》等著作都被慧琳悉数收入书中。本书也保存了丰富的词汇训诂材料,篇幅数量则数倍於前者,对汉语史的研究很有价值。 卷六“猝暴”:“村讷反。《周书》云:‘卒暴,急也。《考声》云:‘仓忙也。’或作踤,或单作卒。《韵英》云:‘忽也。’《说文》云:‘犬从草中暴出逐人曰卒。从犬卒声也。’‘暴’字前已释也。” 卷五八“泅戏”:“今江南呼拍浮为泅也。”按:“拍浮”为六朝语词,义为游泳。《世说新语·任诞》:“毕茂世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北史》卷五三《刘丰传》:“船缆忽绝,漂至城下;丰拍浮向土山,为浪激,不时至。” 第二节 解释俚言俗语的著作 一.服虔《通俗文》 服虔,东汉後期著名学者,撰有《通俗文》,是第一部以俚俗语词为研究对象的著作。《通俗文》原书可能在宋初尚存,《太平御览》仍有引录,後来就亡佚了。 去汁曰滗。 除物曰摒挡。(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六五引)按:“摒挡”义为收拾、整理,文献用例多见于佛典。也作“屏当”等,如《世说新语·雅量》:“人有诣祖,见料视财物,客至,屏当未尽,馀两小簏,著背后,倾身障之。” 二.何承天《纂文》 《纂文》,南朝宋人何承天撰。《纂文》一书早已佚,从保留的部分内容来看,也是解释比较俚俗的语词的。 关西以逐物为趁也。(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一九、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五六引) 按:以“趁”为奔逐、驱赶,从六朝以至唐宋,一直沿用不衰, 如: 《世说新语·德行》: “祥後母庭中有李,始结子,祥昼视鸟雀,夜则趍鼠。”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注:“‘趍’,影宋本及沈校本作‘趁’。 三.陈士元《俚言解》 《俚言解》二卷,明陈士元撰。 《俚言解》的内容没有标明门类,大致按时令、人事、酒食、衣服、房屋等类别辑录俚言俗语,举出书证,加以考释。 耳边风 ,闻言不入耳曰耳边风。杜荀鹤诗(《赠题兜率寺闲上人院》):“百岁有涯头生雪,万般无染耳边风。” 《明清俗语辞书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重新影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