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陇原民俗?之?河州花儿
?
(一)迁徙屯垦?? 历代的统治阶级屯垦戍守的需要,常将河州人移向别地。据《续修导河县志》记载;“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年),东川庠生杜照融等一百余户迁于西宁后子河。丁酉(1897年)春,西乡军功张大观等三百余户迁于平番乱泉子。是年夏,北乡文童、他万荣等八十余户迁于皋兰马家湾。东南西三乡汉民,陆续迁于皋、狄、金及西宁、平番各县境者,不可胜数。?东乡汉民自光绪乙未(1895年)乱后,移徙一空。西乡刘家集、韩家集、南乡定羌驿(今广河县)一带汉民,亦寥若晨星。”导河是民国时河州的称谓。光绪之前的迁徙是大量存在的。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概况》载有:“回族祖先大都由临夏一带迁来,历史悠久”;“汉族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明代初期,洪武八年正月(公元1375年),废积石州、改置贵德守御千户所后,建立起台,保安两堡,屯兵驻守,一部分兵丁在当地娶妻生子,居住下来。?。……明?、清发配到循化的内地汉民,年月一久,也就“编氓入籍”了。三、在循化地区与外地的交流中,历代都有一些铁木工匠,小商小贩、走方郎中等在这里安家落户。”?三方面中河州的汉人当是主要方面。《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概况》记着:“凉坪马家则是从河州迁来定居的”;“目前居住在马场垣乡团结、金星等行政村的回族,来自苦鲁湾(甘肃永靖县扶河乡)”;“孔姓家族是从甘肃永靖县刘家峡大川村迁居民和的”;“河沿等地土族中的马家,原是(临夏)大河家的?回族”等。《化隆回族自治县概况》写道:“……二是从甘肃的河州、洮州、临夏、平番(今永登县)等地迁来的。如群科大队马德全一家,其祖先是从河州东乡的代池迁至群科的,现发展为二十多户,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门源回族自治县概况》中有,“清朝政府在雍正年间(1723至1735年),曾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当时从河州、凉州、甘州等地迁移到门源的人中,有部分就是回族”。《大通回族自治县概况》载着;“从甘肃省的甘州、凉州、河州等地移来的人中,回族占相当数量。现在塔尔乡的?‘凉州庄、?‘河州庄等村民,即由此而来。据当地居民说,回民中的马、黄、铁三姓都是从河州来的…—?现在大通县后子河村(与前提西宁后子河为一地,笔者加)的大部分回族的先辈是河州东乡人,回民以马姓居多,至今还保留着东乡语音”。《海南藏族自治州概况》写道:“洪武十年(1380年),归德城修筑竣工后,从河州拨民四十八户来贵德,开垦守城,自耕自食,不?纳丁粮;又于河州卫拨世袭百户王猷、周、刘(佚名)三人各携眷口赴贵德守御城池。这就是今贵德王屯、周屯、刘屯三个村名的由来。至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查审河州四十八户,共有九千八百三十五丁,王、周、刘三屯共有四百六十二丁。”《黄南藏族自治州概况》中说;“据乾隆《循化志》记载:?‘明初立河州卫,分兵屯田……屯兵之初,皆自内地拨往,非番人也。故今有曰吴屯者。其先盖江南人。余亦有河州人……黄南地区的土族中有一部分是汉、回等民族演化而来。他们因军民屯田等原由从江南、河州等地移居这里,?因长期生在藏族地区,服饰、语言多受藏族影响而发生变化”?河州人迁往新疆的也很多。新江齐尚明先生说;“焉耆回民的来历,可回溯到清朝初年,当时有一部分回民商贩,拖儿带女,随从出关驻防屯垦的军队和西征大军做生意,此后定居了下来……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经喇沙尔办事大臣金庆奏请清廷收回,兵屯丁三百零二人,归还军队,所遗耕地改招西宁、,临夏、固原、平凉一带的回民商贩眷属六百二十五户耕种”(45)。夏启荣先生指出:“新疆的多数回民还是在清代,即十八世纪以来我国内地流入的。1755年至1759年(清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清朝出兵伊犁,统一了南北疆以后,便在新疆实行了大规模的屯垦。因新疆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清政府便从陕、甘一带迁来大批回族、汉族人屯垦戍边。这批回民主要集中在昌吉、乌鲁木齐一带。据统计,仅甘肃一地就迁来两万多人,其中在乌鲁木齐县达坂城落户的就有五千多人。他们和当地的维吾尔族、汉族一起从事农牧业生产。”夏先生还例举了当时产生的花儿(13):?“达坂城姑娘(者)辨子长,/辨子(哈)一甩了放羊;/一搭里干活(者)一搭里长,/结下的情深(者)意长”。孙输文先生说:“新疆之回族,多来自甘肃,以西宁、河州两处徙入者较多……散居于迪化(即今乌鲁木齐)、昌吉、乌吉、乌什、焉耆、吐鲁番、哈密、绥来、伊犁等地”。陈志良先生指出:“甘回以临夏及青海之西宁迁入者为最多,散居于古城、阜远、阜康、迪化、昌吉、绥来、伊犁、焉耆、.吐鲁番、鄯善、哈密等地,多务农及经商”(47)。《阜康县乡土志》中有“回本西域种,而县之回民自陇右西宁、狄、河迁徙而来者,盖十之七、八。”《昌吉县呼图壁乡土志》载着:“本境除土著汉民及川陕流寓外,多新旧汉回,皆自关内西安、河、湟来者。”?
?
(二)反抗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