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笔之造化-五色艳称江令梦一枝春暖管城花
笔之造化:五色艳称江令梦一枝春暖管城花 治世之功,莫尚于笔。能举万物之形,序自然之情;即圣人之心,非笔不能宣,实天下之伟器也
笔的历史源远流长,就像其它对人类生活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的事物一样,毛笔的创制和发明,也关联着许多历史传说和伟大人物
蒙恬造笔?
据宋人编纂的《太平御览》所引,《博物志》曾有“蒙恬造笔”的记载。但是,与张华同时代的人并不同意这一说法。如崔豹《古今注》中说:
牛亨问曰:“自古有书契以来,便应有笔。世称蒙恬造笔,何也?”答曰:“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毫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
从文中的“世称”来看,《博物志》关于“蒙恬造笔”的说法在当时颇具代表性。但牛亨提出的质疑更有道理:从逻辑上说,笔应该和书牍文字同时产生,如果没有笔,哪里能留下文字记载?当然,文字还能用刀、锥等工具锲刻下来,比如甲骨文和钟鼎金文等,这里暂且不论,我们先看崔豹的回答是否足以释疑?显然,崔豹的回答更多展现出“学问家”的知识和机智,而并未真正解决问题。他说“蒙恬造笔”是特指“秦笔”而言,也就是“苍毫”“木管”的毛笔,而不是最早“兔毫”“竹管”的毛笔
那么,为什么前人不说“蒙恬造秦笔”呢?这样岂不是直截明白,不会给人们留下困惑么?这一悬案久而未决,到了唐代,才有人给出相对合理的解释
盛唐时期徐坚等人编撰的《初学集》中说,《尚书》《曲礼》等上古文献关于“玄龟负图,周公援笔以时文写之”“史载笔,士载言”的记载表明,在秦代以前就有了笔。人们之所以把“造笔”的功勋追认到秦大将蒙恬身上,是因为:
诸国或未之名,而秦独得其名。恬更为之损益耳。故《说文》曰:楚谓之聿,吴谓之不聿,燕谓之拂,秦谓之笔。是也
比起崔豹来说,《初学集》解释更进一步,它既承认在秦代以前就有了毛笔,又从“笔”的名称和概念上做了发挥,认为“笔”是秦人对书写工具的特有称呼。秦人统一天下,“书同文,车同轨”,天下人都接受了“笔”的名称,所以就有了秦人蒙恬造笔的说法,其实,后者只不过对制笔工艺稍有改进而已――这一说法,有点儿类似于今天国际法对领土归属权的界定:谁先发现、命名、有效管辖,就归谁
可是,清代学者赵翼就考证出在《庄子》中有就了“笔”的命名: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
庄子的生活年代比蒙恬更早,且是宋国人。如此看来,《初学集》的解释就靠不住了。不过赵翼还是对“蒙恬造笔”的传说有所谅解,他揣测说:笔不始于蒙恬明矣。或恬所造精于前人,遂独擅其名耳
这自然也是揣测。其实,“谁先造笔”的问题实在是难以算清的糊涂账
“造笔”传说
清代书法家梁同书曾经写过一卷《笔史》,开卷就是“笔之始”,汇聚了许多“造笔”传说,中国上古历史和传说中的众多伟大人物,也都成了“造笔”的始祖
如“仓颉造笔”:有仓颉之奇生,列四目而并明。乃发虑于书契,采秋毫之类(颖)芒。加胶漆之绸缪,结三束而五重。建犀角之元管,属象齿于纤锋。(成公绥《故笔赋》)
“虞舜造笔”:(伏羲初以木刻字,轩辕易以刀书),虞舜造笔,以漆书于方简。(罗颀《物原》)又有骇人听闻的“析骨为笔”:昔过去久远阿僧?o劫,有仙人名最胜,不惜身命,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析骨为笔,为众生故。(道世《法苑珠林》)
或许,“析骨为笔”故事的重点在于展现佛教圣人“最胜”(也就是“大智慧”)不惜以身命布施、普渡众生的情怀,而不是要同中华文化的始祖仓颉、虞舜等争夺“造笔”的勋绩。但是,这个故事同“仓颉造笔”“虞舜造笔”的传说一样,都传达出古人对于笔的文化价值的确认
笔补造化:
日用不知,功盖万世
西晋郭璞的《笔赞》说:
上古结绳,易以书契。经天纬地,错综群艺。日用不知,功盖万世
从“结绳记事”到文字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有了文字,人们就能把对天地、自然之道的体悟和各种技艺、文明的成果记录下来――“孰有书不由笔?”
所以,这“经天纬地,错综群艺”的勋业,自然是笔的功劳,正所谓“笔补造化”。成公绥的《故笔赋》说得更具体、明确:
治世之功,莫尚于笔。能举万物之形,序自然之情;即圣人之心,非笔不能宣,实天下之伟器也
郭璞、成公绥和前面提到的《博物志》的作者张华是同时代的人。其中,郭璞和张华都是著名的博物学家,而成公绥和张华则是来往密切的好友。他们之所以不约而同地关注到笔,主要是受到了当时日渐兴盛的“博物学”风气的影响。博物学的目的在于考订名物,搜集整理奇闻异事,以期积累知识、博学洽闻。但从前面列举的这些“考订”成果来看,他们更?P注笔的文化属性,而不是其客观知识和历史。所以他们的讲述充斥着神话故事和传说逸闻,其中的文化信念、情感寄托和艺术想象的含量,远远超过了客观、真实、符合历史实际的知识
所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