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色素性静脉旁视网膜脉络膜萎缩.pdf

(疾病名)色素性静脉旁视网膜脉络膜萎缩.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疾病名】色素性静脉旁视网膜脉络膜萎缩 【英文名】pigmented paravenous retinochoroidal atrophy 【缩写】 【别名】静脉旁色素性脉络膜视网膜变性 【ICD 号】H31.8 【概述】 色素性静脉旁视网膜脉络膜萎缩 (pigmented paravenous retinochoroidal atrophy)是一种罕见的眼底疾病。1837年由Brown 首先报道,病名不一。由 Franceschetti命名为静脉旁色素性脉络膜视网膜变性。现名称由Nobley于 1983年命名并已广泛采用。近年来我国也有数例报道。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不 明。有人推测可能是一种发生于先天基础上的特殊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变性 及继发的脉络膜变性。 【流行病学】 本病男女均可发病,年龄为 19~65岁,也报道最小年龄为 4 岁,最大 48 岁。本病为双眼发病,而双眼病变对称。男性多于女性。 【病因】 病因不明。 【发病机制】 本病发病机制不清,但有各种推测。 1.炎症因素 Brown认为是结核,纪秀香报道的病例有梅毒史。 2.遗传因素 Morgan及 Law认为是先天性改 。Brognoli认为是RPE先天 性发育不全,Wave则认为是退变引起。Skala认为本病可能主要是经Y 染色体 在男性中传递。有人经过观察和随访,发现患者视力、视野均有改 ,证实本 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毯层视网膜脉络膜变性的疾病。Skalka根据ERG和EOG的 改 ,推测本病可能是不完全型视网膜色素变性。因此大多数作者认为,本病 可能先有 RPE的原发损害,然后继发脉络膜萎缩。 3.血管因素 石田等认为视网膜动脉系统可能由于炎症或变性而引起动脉 变细,视网膜营养障碍,RPE 细胞脱失萎缩,发生微循环障碍,致色素颗粒游 离,将视网膜静脉包围。 【临床表现】 1.视功能改 本病病程缓慢,中心视力良好,无症状,无夜盲,往往在 眼部常规检查时偶然发现,一般有轻微的视野改 。但病变晚期侵犯黄斑时视 力严重受损,甚至可能导致失明。视野改变有环形暗点、向心性收缩、与萎缩 病 区相对应的暗点。暗适应双眼均有降低。EOG通常异常,可表现为光峰降 低或光峰消失。而ERG 从正常到完全熄灭,提示本病光感受器有损害。在进展 性患者,EOG 可以记录不到光 导性快震荡和慢震荡,提示整个 RPE受损。 2.眼底改 主要表现为视盘周围有灰白色或青灰色视网膜脉络膜萎缩 区,从视盘呈放射状沿视网膜静脉向周边部延伸,静脉两侧之萎缩区及静脉表 面可见大量骨细胞样色素沉着 。视盘及黄斑区一般正常。病变严重时,视盘周 围可有色素改 ,受累静脉旁色素改 区附近的视网膜脉络膜发生萎缩 (图 1, 2),小动脉与其余视网膜显示正常,眼底无出血及渗出 。 【并发症】 可合并有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 、闭角型青光眼、黄斑晕轮状脉 络膜萎缩等改 。 【实验室检查】 无特殊实验室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1.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显示大范围的静脉旁RPE 缺损和轻度脉络膜异常。 造影早期动脉期在萎缩区即显影,萎缩区边缘显示强荧光,相应色素区为弱荧 光 。在视盘周 围及视网膜两旁的萎缩区早期显示强荧光,以后荧光逐渐增强, 在病变中心部色素沉着处为弱荧光区 。有时在萎缩区可见少许脉络膜血管,表 明此区的脉络膜中、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已被破坏 。后极部大块陈旧萎缩区者不 显荧光 。 2.眼电生理检查 因为属于 PRE变性性疾病,可以出现 ERG、EOG的异常改 变。 【诊断】 通过双眼对称的眼底特殊表现,缓慢的病变进展过程及荧光血管造影诊断 并不困难。 【鉴别诊断】

文档评论(0)

kehan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