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选修《唐宋诗词》第二课边塞军旅诗学案(4课时).docx

高二选修《唐宋诗词》第二课边塞军旅诗学案(4课时).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二选修《唐宋诗词》第二课边塞军旅诗学案(4课时)

2015-2016(下)高二语文导学案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第PAGE \* MERGEFORMAT25页共16页 班级: 时间: 月 日 《唐诗宋词鉴赏》 编写:王邦义 编号:05 课题:诗歌鉴赏分类指导(二) 边塞军旅诗? 第一学时 目标导航 课时目标呈现 【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军旅诗的发展史及代表人物 2、掌握边塞军旅诗的特点 3、掌握鉴赏边塞军旅诗的方法,培养高考能力 【学习重难】:边塞军旅诗的特点及鉴赏方法 【学习难点】:鉴赏边塞军旅诗的方法 【学习时数】:一学时 课前自主学习 新知导学 【相关连接】 一、总括 边塞军旅诗: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边塞军旅诗的总括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边塞军旅诗的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 边塞军旅诗代表人物: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故又称岑高诗派。 初盛唐边塞军旅诗繁荣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 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课中师生互动 疑难导思 【合作探究】 一、盛唐边塞军旅诗的特点 ㈠、在诗的意象上, 秋月、孤城、黄沙、冰雪、大漠、惨烈悲壮的战役等景观; 描写有旗鼓、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与战争有关的器物; 楼兰、天山、阴山、长城、玉门关、瀚海、轮台等与战争有关的地点; 单于、都护、将军、征人、胡儿等与战争有关的人; 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音 这些意象的特点:荒凉、单调、旷远、开阔。 ㈡、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①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②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奉献精神; ③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 ④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⑤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 ⑥注意矛盾心情: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 总之,边塞诗词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有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㈢、在表达技巧上 多用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衬托、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技巧。(本点下面要详细展开 ) (四)、风格 雄壮豪迈 苍凉悲慨 凄凉悲愤 豪放旷达 慷慨悲壮 委婉清丽 有的豪放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的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的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有的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二、 边塞军旅诗的类型 根据边塞诗选材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内容上的不同,边塞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2、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成独特的边塞闺怨诗。以金昌绪的《春怨》为例: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长年戍边的亲人还健康地活着吗?每天吃得饱吗?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这一切,都让思妇担心、牵挂,而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极就不自觉地出现在白日梦中了。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会,也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啊,难怪女主人要赶走可爱的黄莺鸟。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看起来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