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台湾电影中的个体经验书写与身份认同.pdf

台湾电影中的个体经验书写与身份认同.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台湾电影中的个体经验书写与身份认同

2011 年第1 期 徐特立研究 No.1 2011 总第91 期 ——— 学报 Serial No.91 (专科) 台湾电影中的个体经验书写与身份认同 赵 春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 要:1980 年代以后,台湾新电影兴起,带来了台湾电影个体经验书写的浪潮,使台湾电影从以往 宏大的国族叙事转为民间底层叙事,并影响了台湾电影中的身份认同。1945 年后从大陆赴台的“外省人”、 殖民时代成长起来的“本省人”,与在全球化语境下成长起来的台湾人,因其个体经验不同,他们的身份认 同也各不相同,因而对台湾电影身份认同的研究具有艺术学与社会学的双重意义。 关键词:台湾电影;个体经验;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志码:A 身份认同是当下电影研究和文化研究的一个 民众的集体回忆,从而建构起与官方不同的民间 热点,五十年的被殖民经验使台湾电影对这一问 历史,这种个体历史经验也将影响台湾电影的身 题尤为关注。“身份就是我们如何确定我们是谁的 份认同。台湾电影中不同群体、不同时期的个体经 问题。从字面上讲,身份的和自我的意思都是‘与 验书写,形成了台湾电影各不相同的身份认同。 [1] ……相同’”。台湾电影对身份的找寻自光复后就 已开始,早期的台湾电影多以国族寓言的宏大叙事 一、“本省人”:无尽的归家之路 构建起台湾的身份认同,如1970 年代的 《英烈千 “认同主要是指人对自己的身份或社会角色的 [3]120 秋》(1974)、《八百壮士》(1976)、《梅花》(1976)、《笕 确认” ,台湾电影中最为常见的身份认同表现为 桥英烈传》(1977)等电影,它们将台湾被殖民历史 对大陆/ 中国身份的确认。如李行拍摄的《原乡人》 与大陆的抗日战争历史巧妙地缝合起来,一个统一 (1980)一片,通过讲述钟理和的个人经历,“显示出 的大中国在与日本的对立中被建构起来,海峡两岸 80 年代以前台湾人(尤其是移居台湾的外省人)对 [3]123 共同的抗日经验塑造了台湾人的集体身份认同。 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身份的明确认同” 。侯孝贤的 1980 年代以后,台湾新电影兴起,电影创作者 《童年往事》(1985)则以自传性的形式讲述年青一 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开始追求自我表达和自我 代台湾人对大陆的怀念。电影以主人公阿孝的独 实现,新电影工作者不再把电影视为政治宣传或 白开始:“民国三十六年,我出生第四十天的时候 道德教化的工具,而将其作为表达自己人生感悟 父亲写信回家……第二年,我们全家搬到了台 或文化思索的一种方式。因而台湾电影逐渐淡化 湾。”这段低沉的独白给整部电影蒙上了一层淡淡 国族叙事,个体经验书写成为台湾电影的一个重 的忧伤,阿孝对故乡广东梅县的强调,表明了台湾 要的内容。这些改变也带来了台湾电影中历史视 与大陆的血脉联系。阿孝考上中学之后和祖母试 角的转变:从原本严肃的教科书式的官方历史视 图回大陆找祠堂拜祖先,也表明了阿孝对自己身 角转为底层的民间讲述。“ 自电影出现伊始,就是

文档评论(0)

l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