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五)渔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 江雪。他们将山水田园当成精神栖居地,在这 里,心灵的创伤得到愈合,灵魂获得拯救与升华 屈 原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在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屈 原 与其把屈原的死看作是生命的终结,不如把它看作是屈原与黑暗社会的抗争,与楚国腐朽的贵族集团彻底的决裂,他以死来捍卫自己崇高 的爱国理想,坚守自己的高洁情怀,以死来保持自己生命永恒的纯洁,所以,他的死不是怯懦,不是脆弱,不是轻生,是以死明志,是崇高而有尊严的选择! 痛苦抉择: 苟活?隐遁?去国? 捐躯! 屈 原 洁身清忠,九死不悔的执著; 忠而被谤,国将不国的悲愤; 忧国忧民,不舍不弃的热爱。 众醉独醒,知音难寻的寂寥。 痛苦抉择: 苟活?隐遁?去国? 捐躯! 淡水河边吊屈原 余光中 青史上你留下一片洁白,朝朝暮暮你行吟在楚泽。 江鱼吞食了两千多年,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 那浅浅的一湾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子兰的衣冠已化作尘土,郑袖的舞袖在何处飘舞? 听!急鼓!可爱的三闾大夫!滩滩的龙船在为你竞渡! 我遥立在春晚的淡水河上,我仿佛嗅到湘草的芬芳; 我怅然俯吻那悠悠的碧水,它依稀流着楚泽的寒凉。 比较阅读: 是生存,还是死亡?面对人生的生 死抉择,屈原无怨无悔,毅然赴死;司 马迁却忍辱负重,隐忍苟活。他们如此 迥异的生存选择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 合课文谈谈你的认识。 莎士比亚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生死选择”这个板块中,我们通过学习《报任安书》已经认识到了司马迁“生的伟大”,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篇《渔父》,走进屈原的精神世界。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当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他义无返顾地投入了汨罗江,那声巨响仿佛还响彻在我们的耳边,究竟是怎样的信念使他坚定地一跃呢?下面就请我们同学把这篇文章齐读一遍。 我们同学读得字正腔圆,很流畅。看来,我们同学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充分。除了朗读外,课前还布置我们同学结合注释和工具书串译了全文,用不同的符号圈划出了重点字词,下面我们就略作检查。 父,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在《逍遥游》中我们学过“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为同样是句末语气词,不过表达的是反问语气,相当于“呢”。“自令放为”,这句话翻译为:使自己被放逐呢。 词是句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了重点字词的解释就等于找到了句子翻译的钥匙,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几句话的翻译。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其他同学翻译在整理本上。 反问句强调了屈原不惜牺牲生命坚持理想的态度。 10‘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我们同学在阅读过程中是不是也有疑惑呢,下面我们就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你们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如果有的疑问组内还不能解决,就把它写在纸上,我们共同探讨。 例:1、《渔父》的作者? 明确:《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2、为什么要以“渔父”为题?——渔父在本文起着怎样的作用?(为什么要写渔父这个人物?)(哪位同学能帮着解决的?) 明确:①、线索作用,本文由三次对话构成,都是渔父主动发问,他的问话贯穿了全文。 ②、如果没有渔父的一再追问,屈原也只能独自在湘江边上徘徊,作者也就不能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屈原的思想。 ③、用“屈原”为题也未尝不可,但如此就有了列传的性质,有真实性。事实上,屈原是不是真的在江边上遇到了这样一位渔父呢,不一定。这是作者的假托,通过两人的对话,来表现屈原内心的矛盾;用渔父来衬托了屈原崇高的人生追求。 (这个问题提得实在是太妙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 发现一个好的问题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先提问简单的质疑,再自由地提出。) (刚刚我们通过质疑和自由讨论的形式分析了屈原和渔父的思想特征,我们再来总

文档评论(0)

12435956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文档有任何问题,请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23136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