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历史要籍1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第一编:先秦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 何谓史籍 (1)文字记载的 (2)人们有意编撰的书 先秦历史要籍的时间界定 秦统一以前的历史要籍(公元前221年)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 《尚书》介绍 一、《尚书》的编订 (1)《尚书》者,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故谓之《尚书》。(《论衡·正说》) (2)孔子删定《尚书》。《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故《书传》《礼记》自孔子。”《汉书·艺文志》:“《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 二、今古文尚书及其真伪问题 (1)今文《尚书》的由来 (2)古文《尚书》的由来 (3)伪《古文尚书》的由来 (4)今古文《尚书》与今文经与古文经之争 第二章 编年体的产生 《春秋)介绍 (一)春秋名义 春秋时代,各诸侯国都有国史,一般都叫做《春秋》,是当时编年体国史的通名。后来流传下来的只有鲁国《春秋》。《春秋》便从编年体国史的通名变成鲁国《春秋》的专名。 (二)《春秋》在中国史学史上地位和作用 1、体例方面 《春秋》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在殷周甲骨文、金文里,已经有标明年月日的记事方法了,但时间顺序排列不得当,一般是日、月在前,年在后,如武丁卜辞:已巳卜 贞……十一月;大盂鼎铭:唯九月,……唯王二十又三祀。到春秋时代,《春秋》等史书,才确定了“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即按年、时、月、日顺序记事的方法,时间顺序的排列才完全适当。后世《左传》、《前汉纪》、《资治通鉴》等均采用该种是方法记事,形成了中国古代四大史书体例之一。 3、史事评论方面 《春秋》讲究书法,注重用简明的语言表达作者的观点,寓叙事于记事之中。历史著作就在于有组织、有义例,有观点,而这一点正是从《春秋》开始的,但过分讲究书法,不能坚持直书,有很多曲笔及回护的地方。 概言之,《春秋》是一部可信而又不完备的编年史。 《左传》介绍 (一)《春秋》与“三传” 由于孔子曾经用《春秋》教授其弟子,后世儒家遂称孔子为《春秋》的作者,并把《春秋》尊称为经,相关各家的注释便称为传。在汉代,注释《春秋》的书籍有五部,即《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春秋邹氏传》、《春秋夹氏传》,称为“春秋五传”。现今流传下来的只有《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左氏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专门为解释《春秋》而作,其共同特点是“附经立传,经所不书,传不妄发。”采用问答体式,逐字逐句解释“微言大义”,极少叙事,史料价值不高。但有利于理解《春秋》字词含义及当时名物、礼仪制度。《春秋左氏传》则重在用史实疏证《春秋》,补充了大量史料,史料价值极高。 (二)《左传》的成就 1、体例方面 取材广泛,重点突出,组织严密,进一步完善编年体史书体例。 2、史料价值方面 记事起止时间与《春秋》大致相同,但全书字数达到十八万,是《春秋》的十倍。不仅较为系统完整地记录了春秋时代的历史,而且还辑录了不少春秋以前的史料。有关于当时人民起义的记载(如庄公三十二年,襄公十年、二十三年,昭公十二年、二十三年、三十一年,哀公十一年等);有关于战争的记载(如僖公十五年秦晋韩之战、僖公二十二年宋楚泓之战、僖公二十八年晋楚城濮之战等);有关于诸侯争霸的记载(如郑庄公图霸、齐桓公称霸、宋襄公争霸、晋楚争霸等)有关于田制、军制改革的记载(如晋做三军、做六军,鲁国初税亩、作丘甲、作三军、用田赋等);有关于著名历史人物的事迹记载等。 3、史学思想方面 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重人事,轻鬼神”的社会思想解放运动。如鲁庄公三十二年,有神降于莘,虢国国君享神祈福。《左传》记载了史嚚对此事的评论:“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又昭公十八年,郑人裨灶预言“郑又将火。” 《左传》记载了郑子产驳斥裨灶的话:“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岂不或信?”还记载其结果:“亦不复火。”这些记载,反映出殷周以来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天命观念已开始动摇,作者同那些进步的思想家一样,试图无神论的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历史现象。 4、历史文学方面 描写人物细致生动,特别善于写战争。《左传》写战争不单纯地写军事行动,而着眼于政治,注意战争的性质,注意争取同盟国的援助,注意战争的政治动员与思想准备;可见作者不单纯地把战争看作是军事行动问题,而首先看作是政治问题。这给当时及后世的影响是深刻的。 《公羊传·郑伯克段于鄢》  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