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二章控制释放制剂
第十二章 控制释放剂和缓释剂 一、 概述 二、缓释剂的特点和分类 三、缓释剂的组成 四、微胶囊剂 五、包结化合物 六、多层制品 七、均一体 一、概 述 generalization * * 缓释剂的定义为利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使农药贮存于加工品中,然后在特定时间内,农药有效成分从加工品中有控制缓慢释放出来的农药剂型。 控制释放技术是根据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为害特点,通过加工技术,使农药有效成分按必需的剂量,在特定的时间,持续稳定地释放,以达到经济、有效、安全地控制有害生物的目的。采用这种技术加工的制剂称为控制释放制剂。这种控制释放制剂从释放特征上可缓慢释放、持续释放和定时释放。通常主要是控制农药缓慢释放,称为农药缓释剂。 缓释技术的提出 1.社会发展对农药的要求提高,研制新药难度加大。 2.农药在田间使用时的流失和分解十分严重,通常达60%~90%。 3.防治效果与药剂寿命的矛盾。 缓释剂的发展概况 20世纪60年代中期,华盛顿大学林学院化学工程系的研究人员提出了控制释放的概念和理论。首先用高分子载体研制防治林业蛀食性害虫的缓释剂获得成功。 1974年,美国Pennwalt公司推出第一个Pennmp-M(甲基对硫磷)微胶囊剂作为缓释剂的典型代表后,已相继有20多个商品问世,但产量并不大。目前各种缓释剂中,工艺较成熟、品种较多、生产量较大的是微胶囊剂。 造成缓释剂的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是囊皮材料价格昂贵、制剂化费用高,经济上缺乏有力的竞争能力。因此,开发制剂化费用较低类型的缓释剂以及高附加值农药的缓释剂乃是今后缓释剂研究的重点所在。进入21世纪后,缓释剂可能发展成为占主要地位的剂型。 二、缓释剂的特点 1.降低了环境中光、空气、水和微生物对原药的分解,减少了挥发、流失的可能性,并改变了释放性能,从而使残效期延长,用药量和用药次数减少,以达到充分发挥药效、省工省药的目的。 2.缓释剂的控制释放技术使高毒农药低毒化,降低了急性毒性,减轻了残留及刺激气味,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作物的药害。 3.通过缓释技术处理,改善了药剂的物理性能,减少了飘移,使液体农药固体化,贮存、运输、使用和最后处理都很简便。 三、缓释剂的分类 1.物理型缓释剂 依靠高分子化合物与农药间的物理结合而成,进一步又可分为不均匀系统的贮存体和整体系统的均一体。 (1)贮存体中,利用包裹、掩蔽、吸附等原理,将原药贮存于高分子化合物之中的不均一体系如微胶囊剂、包结化合物、多层制品等是封闭式的,具有外层保护,也称为控制膜系统;而空心纤维、吸附性载体及发泡体等多孔性制品无控制膜包覆,则称为开放式系统。 (2)均一体,是指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将原药均匀溶解或分散于高分子化合物或弹性基质中,形成固溶体 (凝胶体)和分散体,或者将原药与高分子化合物混为一体,制成高分子化合物与原药的复合缓释剂。 2.化学型缓释剂 原药与高分子化合物之间是通过化学反应结合成的缓释剂,则称为化学型缓释剂。按高分子化合物与农药的联结方式分为自身聚合体、直接结合体、架桥结合体、络合体等4种。 四、微胶囊剂 微胶囊剂是指利用物理、化学或物理化学的方法,先使农药高度分散成几个到几百个微米的微粒,然后用高分子化合物包裹和固定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包覆强度的胶囊制剂。 (一)微胶囊剂的组成和制造方法 微胶囊剂由囊核和囊皮组成 。囊核为有效物;囊皮是各种高分子化合物 对囊皮的要求:粘着力强;不与囊核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成囊后的囊皮有坚韧性、渗透性和稳定性;同时具有着色、调整修饰的灵活性。 (二)微胶囊剂的制造方法 1.物理法 微胶囊剂的制造方法有物理法、物理化学法和化学法三类。 (1)空气悬浮涂层法 在空气悬浮设备中,固体微粒反复与高分子雾化物接触而包覆涂层。 (2)喷雾干燥涂层法 将囊核物质分散在囊皮稀释液中,然后在热空气中或液体介质中浓缩、固化,成为囊皮物质包裹于囊核之外。 (3)静电定向沉积法 使囊核物和囊皮物分别带相反电荷,在涂层室内相遇成囊。 (4)多孔离心挤压法 热熔成液态的囊核和囊皮物分别从内外孔道进入挤压机,当它们同时离开时,冷却断裂而成胶囊。 2.物理化学法 囊核物质分散于囊皮材料的聚合物溶液中,用降温、盐析、异性溶剂、异性聚合物等诱发相互作用等方法,使之发生相变,让囊皮物质在囊核上吸着、扩展,然后用加温、交联或脱溶等技术分散成无数独立的微囊。 3.化学法 在以囊核物为分散相核分散介质为连续相的界面上,发生聚合或缩合反应,生成新的高分子半透膜,将分散的囊核微粒包裹起来的一种微胶囊加工方法称之为化学法,是工业生产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类方法。主要包括界面聚合、原位聚合法、相分离法等。 3.1界面聚合法 界面聚合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