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荷塘月色(授课)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情者,发乎内;景者,存乎外。情因景而生,景因情而美,郁之胸中之情,借美景得以宽解;清新爽目别致之景,触发人万般情怀。于是,在这情与景交汇的世界里,一篇篇如诗如画的美文汩汩流出;于是,在这现实与精神的空间中,幻化出了无数道亮丽的风景。 读一篇精美的散文,如同品一杯新鲜清爽的茶。在细细的品味中,欣赏一幅幅美妙的风景画,领略一丝丝细微的情感,接触并感受那发出绝妙音响的心灵。红莲绿荷,细草落叶;沧海溪流,峻岭深壑;朝露晚霞,月光星辉;飞鸟走兽,游鱼戏蝶。世间万物,皆含情入文。含韵出彩。读之,如穿行于胜景;赏之,如醉心于名画;品之,如甘醴入口;思之,觉灵魂升华。 写散文是倾吐心声,读散文则是与作者沟通。静下心来吧,看一看自然的美景;敞开胸怀吧,去拥抱一颗颗敏感的心灵。好好欣赏吧,这些无尽的风光;慢慢品味吧,这些精神的佳肴;细细感受吧,这些高贵的灵魂。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创作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3.学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 * * 关于月亮的诗文: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 建《十五夜望月》 关于荷花的诗文: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 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周敦颐 《爱莲说》)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 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下散步 ----作者的行踪 作者的行踪: 月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四周 心里颇不宁静 1.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 历,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 步呢?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文眼 2.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 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 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还没有掌 握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作者既对现实 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 势,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于是“心里颇不宁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忽然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幽静的环境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 时代背景: 朱自清去月下散步的目的是什么? ----寻找宁静 他找到宁静了吗?认真阅读课文4— 6段,看看作者着重以哪些景物来写荷塘,写月色,写荷塘四面的? 荷塘 月色 四周 荷叶、荷花、荷香、荷水 塘中景物、月光、光影组合 树色、灯光、蝉蛙声 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语言形象生动,景物形象逼真,你能说说其中的技巧吗? (修辞、叠词、动词) 叠词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韵律美,渲染出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 以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比喻叶子,有一种舒展、旋转的美。荷叶本是静的,作者想像它是动的,这是以动写静,以虚写实。 用写女子姣美神态的词来写荷花, 赋予荷花生命的活力和感情,拟人手法 写出了荷花的情态美。 用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 用“歌声”比“清香”,“名曲”比“光与影”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感觉的印象,即“感觉的相通与转移”)而这样的感觉也只有在静静的月夜下才感受得到,就更突出了宁静的氛围。 以“流水”喻“月光”,用“泻”而不用照,写出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景象,化静为动,有动感美。 用“浮”不用“升”,像“梦”,分别表现了雾的轻飘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