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鶡冠子校注》读札(其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鶡冠子校注》读札(其七).doc

《鶡冠子校注》讀札(其七) (首發) 孟繁璞 東南大學人文學院 一、《天則》第四 1.知(智)足以滑(汩)正,略足以恬禍。此危國之不可安,亡國之不可存也。(34頁) 《校注》: “恬”,張之純云:“安也。言以禍爲安也”,吳世拱云:“同‘銛’,取也”。黃懷信先生意為“安靜、平息”。 案 “安於禍”於義未妥,“銛禍”可備一說。今判“恬”為“招”訛字。 首先 此判 “招禍”一詞見於“疾親君而無他兮,有招禍之道也”(《楚辭·九章·惜誦》),“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荀子·勸學》)。與之相關,“召禍”亦見於“欲位無危必得眾,欲無召禍必完備”(《呂氏春秋·恃君覽·驕恣》),“夫事有召禍,而法有起姦”(《新書·鑄錢》)。可見此詞文獻中數有用例。 故本句當正作 知(智)足以滑(汩)正,略足以恬招 二、《道端》第六 2.貞謙之功,廢私立公。(97頁) 《校注》: “貞謙之功”,俞樾云 案 “貞謙”當即原貌。“謙”宜通“廉”;“貞謙(廉)之功”於義可通,無需改作“謙臣之功”。 首先 另索 序品上述,“貞廉”、“廉貞”用例,二詞皆指人的正直、信潔品行,彼此可視為同義詞。是故,從固定詞彙角度論之,本條引文“貞謙”即“貞謙(廉)之臣”,篇作者只是為適應“信臣之功”、“禮臣之功”的四字行文格式,而將“之臣”二字省略。 是故本句可作 貞謙(廉)之功,廢私立公。 三、《王鈇》第九 3.(龐子問鶡冠子曰:)“泰上成鳩之道……與天地存,久絶無倫。”(162頁) 《校注》: 原句讀如上 黃注 案 句讀有誤,當點在“久”後。 同篇後有。可見“與天地存久”的表述。此處應同之。 故本句應斷作 泰上成鳩之道……與天地存久,絶無倫。 4.(鶡冠子曰:)“周泊徧(遍)照,反(返)與天地總,故能爲天下計。”(168頁) 《校注》: 黃注 案 “總”字當通“終”。 首先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本條引文“反(返)與天地總”指的是成鳩氏遵循天的誠、信、明、因、一五項屬性以施治天下,而非強調成鳩氏掌控天地。馬王堆帛書《經法·論》亦云:“人主者……不天天則失亓(其)神,不重地則失亓(其)根,不順[四時之度]而民疾。……八正不失,則与天地總矣”,也是在強調人主只有法天地、四時施治,方可以與天地“總”。基於此,“反(返)與天地總”之“總”非取“聚控”義。 今證又文獻可見 本條引文亦當作 周泊徧(遍)照,反(返)與天地總(終),故能爲天下計。 另外,《淮南子·原道訓》有“萬物之總,皆閱一孔”,帛書《十六經·[成句行文、句義近之。今證“總”、“眾”二字,分屬精、章二紐,準雙聲;韻部各屬東、冬二部,元音相近,韻尾相同,旁轉疊韻,讀音可通。“萬物之總”義即“萬物之多”。故《淮南子·原道訓》此語宜從作:“萬物之總(眾),皆閱一孔。” 5.(鶡冠子曰:)“上元爲紀,共承嘉惠”(198頁) 《校注》: “上元爲紀”,“上元”,吳世拱云:“先君也”。黃注“初始、本始”。“紀”,黃判通“繼”。 “共承嘉惠”,吳云:“言共承先王之嘉惠”。 案 “上元”解說有誤,應為古曆名;“共承”當作“恭承”,義即“恭敬地承繼”。 “上元”一詞最早見於《史記·天官書》:“其紀上元,以攝提格之歲”。《索引》:“古曆之名”,《正義》:“其紀上元,是星古曆初起上元之法”,即此。 “共承嘉惠”句,《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可見“共承嘉惠兮,俟罪長沙”表述。《集解》:張晏曰:‘恭,敬也。’” 另外 共承: 吾屬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廟意也(《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 恭承: 朕及篤敬,恭承民命(《尚書·盤庚下》) 恭承宗廟(《白虎通德論·王者不臣》) 今朕恭承天地,託于公侯之上(《漢書·元帝紀》) 恭承禋祀(《漢書·禮樂志》) 嗣曾孫皇帝恭承洪業(《漢書·韋賢傳》) 故本句當作 上元爲紀,共(恭)承嘉惠。 6.(鶡冠子曰):“王鈇者,非一世之器也,以死遂生,從中制外之教也。”(199頁) 《校注》: “以死遂生”,陸云:“以殺止殺”。張金城認為“殺非不教”,并引《孟子·盡心上》“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為據。黃從上說并云 “王鈇”與“教”,前者諸家皆從《博選》篇陸語,謂“法制也”。後者吳世拱云:“教,猶術也、道也”,黃釋“教化”。 案 “以死遂生”釋讀有誤;本句“王鈇”與“教”字用例,有資於對於《老子》第四十二章“學父”一詞的識讀。 “以死遂生”句,首先,《春秋繁露·度制》有“若去其度制,使人人從其欲……是大亂人倫……失文采所遂生之意矣”,知確有“遂生”一詞。本句“死”、“生”二字又復為呼應,則“以死遂生”當無誤字。其次,本句後有大段表述“後世成至孫一靈羽,理(禮)符日循……奉業究制……後得入廟”的內容。則所謂“以死遂生”者,當指子孫承祭云云。 對於 通行本《老子》章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

文档评论(0)

3816976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