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说》再商榷.doc
《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说》再商榷
——兼答薛政超同志
内容摘要:薛政超同志用以证明“说宋代‘田制不立’者就是宋人”的三个论据都不能成立。“田制不立”一语诚为宋人所首创,见廖行之《省斋集》卷四《田制论》,说的又恰好不是宋代“田制不立”,而是汉代“田制不立”,“汉固无田制”。今人说“宋代‘田制不立’”的四种情况,表达的都是今人自己的意思。其所说“宋代‘田制不立’”,如未对“田制不立”一词的含义做出特殊的界定,自然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田制”,也自然只能用今人通常的语言习惯来理解与进行讨论。宋人从未笼统说过“我朝‘不抑兼并’”。抑制兼并不等于仇富,“保富”并不都等于反对抑制兼并。“保富”与“抑制兼并”并非对立概念;“保富”与“不抑兼并”更并非同一概念。笔者的《驳议》意在纠偏,说明宋代不仅有田制,而且也抑兼并,无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正如薛政超同志所承认的,笔者的《驳议》,“其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宋代国家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关键词:宋代 有田制 也抑兼并
笔者曾撰文《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说驳议》刊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2期。《中国农史》2009年2期1022)某上书者言,说宋代时人说过宋朝“田制不立”。笔者于《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说驳议》一文,曾比对《宋史》卷一七三《食货志·农田》记乾兴元年(1022)某上书者言与《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之19~20所记乾兴元年某上封者言,认为两者说的是同一件事,《宋会要辑稿》所记详,“上封者”的言论与三司的建议都很具体、完整,应未经大删削。其中并无(我朝)“田制不立”之语。《宋史·食货志》所记略,据此认为,《宋史·食货志》所记某上书者言经过《宋史》作者的编辑加工,其 “田制不立”一语乃《宋史》作者所加,并非宋人原话。
薛政超同志坚持认为“说宋代‘田制不立’者就是宋人”,并提出三点新论据:
其一,比对王应麟《玉海》与《宋史·食货志》所记,认为“《玉海》与《宋史》同抄自宋《国史·食货志》,前者为简略,后者要详细,但都有‘田制不立’一句,应是宋《国史·食货志》作者对乾兴元年上封者所言的概括”。薛政超迳称王应麟《玉海》所引是“宋修《国史·食货志》”。
其二,薛政超同志认为,《宋史》卷一七四《食货志·赋税》亦有“田制不立”语,应是抄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四·历代田赋之制》:“自祖宗承五代之乱,王师所至,首务去民疾苦,无名苛细之敛,划革几尽,尺缣斗粟,无所增益。一遇水旱徭役,则蠲除倚阁,殆无虚岁。倚阁者后或岁凶,亦辄蠲之。而又田制不立,畎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从“马氏‘自祖宗承五代之乱’一句说明他仍以宋朝为正统,以宋人的身份来反映和总结他所曾在之宋朝的情况”。
其三,吕祖谦、陈亮、董煟等宋人“亦言本朝‘田制不定’、‘民田既已无制’、‘田制坏’等,与‘田制不立’说相近”。
薛政超此三个论据,都是试图从文献学角度论证“说宋代‘田制不立’者就是宋人”。历史学是实证的科学。说“说宋代‘田制不立’者”究竟是宋人,还是元人,这本身更是一个实证的问题。如果薛政超的三个论据有一个可以成立,即可证明“说宋代‘田制不立’者就是宋人”。只可惜,薛政超的三个论据都不能成立。
《宋史》卷二○三《艺文志》记载,宋人编过以下几部《国史》:王旦:《国史》一百二十卷, 吕夷简:《宋三朝国史》一百五十五卷,邓洵武:《神宗正史》一百二十卷,王珪:《宋两朝国史》一百二十卷,王孝迪:《哲宗正史》二百一十卷,李焘、洪迈:《宋四朝国史》三百五十卷。
《宋史》卷一七三《食货志·农田》所记乾兴元年(1022)某上书者言,发生在宋仁宗已即位未改元之时。《神宗正史》、《哲宗正史》显然与宋仁宗无关,可毋论。《宋史》卷八《真宗纪》记:大中祥符九年(1016),“王旦等上两朝国史”。因知王旦领衔编修的是太祖、太宗两朝国史。《宋史》卷九《仁宗纪》:天圣五年(1027)二月癸酉,“命吕夷简、夏竦修先朝国史,王曾提举”因知吕夷简领衔编修的是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国史。《宋史》卷一六四《职官·秘书省》记:“淳熙三年(1186),特命李焘以秘书监权同修国史、权实录院同修撰。……十五年(1188),四朝国史成书”。《宋史》卷三五《孝宗纪》:“赵雄等上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四朝国史志。”可知,《四朝国史》修成于南宋孝宗时,其“四朝”可能即为神、哲、徽、钦四朝。以上这几部《国史》都不包括仁宗朝,亦可毋论。剩下的就只有王珪《宋两朝国史》。
《宋史》卷三一二《王珪传》记:王珪“熙宁三年(1070),拜参知政事。九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元丰官制行,由礼部侍郎超授银青光禄大夫。五年,正三省官名,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以蔡确为右仆射。” 《宋史·王珪传》未记王珪领衔编修《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