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审旗――历史轮回中的惊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乌审旗――历史轮回中的惊艳.doc

乌审旗――历史轮回中的惊艳   有人说,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用一个字形容,那就是“真”;用两个字形容,那就是“天籁”;用三个字形容,那就是“原生态”。那么,乌审旗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黄河的“几”字湾怀抱着鄂尔多斯高原,乌审旗,犹如一颗明珠,就镶嵌在鄂尔多斯高原的西南端。这里是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交界处,处于毛乌素沙漠腹地,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南大门。   自夏朝以降,乌审旗这片土地就是多个民族聚居融合之地,土方、白狄、匈奴等多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   沧海桑田,今天,很多人都知道乌审旗是天然气之乡,资源富集,却不知道在这个现在面积为11645平方公里的塞外小城中,隐匿着多少文明的印记,熠熠生辉,几世轮回中,惊艳众生。         表里山河犹如故 几度浪淘沙      著名的诗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写出了无定河的愤懑哀怨、悲声缠绵,也让她穿越古今、闻名千年。   然而,多少年来,源于陕西省西北部白于山北麓,流经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乌审旗,润泽着乌审草原的萨拉乌苏河却默默无闻。在中国地图上,人们可以看到萨拉乌苏河的身影,却很难找到她的名字。   人们不知道,作为黄河的支流,无定河蒙语为“萨日乌素高勒”,其上游称“萨拉乌苏河”(汉语之意为“黄色的水”),流经蒙陕交界的黑河桥之后才称为“无定河”。   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德日进从北京骑骡西行,来到长城之外的广袤大地――鄂尔多斯高原。很快,他们找到一户住在萨拉乌苏河谷的姓“旺楚克”的蒙古人家。德日进曾撰文这样描述:这些蒙古人留长发,从不脱靴,从不下马鞍。蒙古女子直视你双眼,并像男人一样骑马。   历史因为这次相遇而改写。      在旺楚克的引领下,这些生物学家在萨拉乌苏河畔的土层中采集到许多哺乳动物化石、人工打制的石器和三件人类股骨化石。后来在整理过程中,桑志华意外发现一枚幼儿左上外侧门齿――中国境内发现的第一个有准确出土地点和地层记录的人类化石,被加拿大人类学家步达生教授命名为“The Ordos Tooth(鄂尔多斯牙齿)”。之后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将其所代表的人类称为“河套人”,其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属“河套文化”,从而订正了此前流行的中国无早期人类化石及文化的误解。   随后不断出土的人类化石、人工打制的石制品和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残片,如犀牛头骨和牙齿化石、原始牛马肋骨化石、象骨象牙化石等证明,早在3.5万年前,“河套人”就在这里生活并创造了自己的文明。而且,萨拉乌苏河一带,曾经有很多的淡水湖,水草森林茂盛,几十种动物活跃其间。   “河套人”从历史的尘烟深处缓缓走来,萨拉乌苏文化令世界震惊。   德日进后来记述自己的人生时说:“我这一辈子,每一分钟,世界在我眼前逐渐发亮,冒出火焰,最后前来围绕着我,彻底地从内往外照亮。”   无疑,这一刻,整个世界因萨拉乌苏遗址的发现而变得明亮。   80多年过去了,2006年,“鄂尔多斯萨拉乌苏遗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乌审旗召开。中国和美、法、英、瑞士、韩国、印尼等国的100多位古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博物馆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齐聚萨拉乌苏河畔,就萨拉乌苏遗址的地层、年代与环境、“河套人”的体质特征等多个课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究和讨论。   萨拉乌苏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萨拉乌苏遗址所呈现的文化特征,给人们在远古时期发生在欧亚大陆桥上的东西方古人类文化交流,结下了一个既撩人心魄,又扑朔迷离的疑团。2007年乌审旗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根据萨拉乌苏遗址保护现状,邀请中国文物研究所编制萨拉乌苏遗址近期项目工作计划书,并结合计划书上报国家文化局申请批准立项。2008年4月15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同意萨拉乌苏遗址保护规划批准立项。   自然史能以地层为笺,以岁月为笔,难以磨灭,而依赖人类智慧造就的千年文明史却失落了太多的环节。      乌审草原上,赫连勃勃的大夏王朝仅仅过了19年,就被北魏所灭。而他历经6年修建的国都――统万城历经1600多年,也只剩下断壁残垣耸立在此。想当年,曾经“高隅隐日,崇墉际云,石郭天池,周绵千里”,城里“华林灵沼,重台秘室,通房连阁,驰道苑园”的景象,现如今,却是“流杯亭堆破瓦,何处也繁华”。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蜿蜒的萨拉乌苏河水依旧奔涌前行,在地层松散的毛乌素沙漠上,冲刷出一条宽阔、曲折、幽深的“U”字形河谷――全长34公里的萨拉乌苏沙漠大峡谷,厚厚的红柳河岸堆积层仿佛剖析着生命进化的历程。      梦里驼铃到水乡 绿意扑满怀      乌审为蒙古语“乌拉西”(汉语之意是“捕捉禽兽的网套”)一词源生而成,意为用网套的人。由此可窥见,历史上乌审草原是水草丰美,“临广泽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