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文心雕龙.知音》看刘勰的文学鉴赏论.doc
从《文心雕龙.知音》看刘勰的文学鉴赏论
摘要:《知音》作为文学鉴赏的专篇,对后世的文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刘勰借“知音”一词来探讨文学鉴赏的问题。“知音”对于文学作品具有重要作用。刘勰在《知音》篇中主要探讨了读者应具有的素质和鉴赏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刘勰;知音;文学鉴赏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011-01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典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最完整的巨著,其中的《知音》篇作为文学鉴赏的专篇,对后世的文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
“知音”这个词在《知音》篇中出现了六次之多,刘勰选用“知音”这个词作为鉴赏篇的题名,是有着特殊意义的。《礼记?乐记》:“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因此“知音”早期指通晓音律。《列子?汤问》中记载的伯牙与子期的故事,是知音一词得以流传的重要来源。此处“知音”是指能听出音乐中表达出来演奏者的思想感情的人,已含有欣赏、知己之意。
魏晋南北朝时期声律学的兴盛,使音乐和文学的关系更加密切,刘勰便借“知音”一词来比喻文学鉴赏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灵感应,来探讨文学鉴赏的问题。其“知音”一词是欣赏的意思。
二
文学作品要碰到赏识它的人,是非常可贵的,“知音其难哉!”。在刘勰看来历代知音难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贱同而思古”, “贵古贱今”的传统思想的限制,崇拜古人的东西,贬低当代人的东西。刘勰以秦始皇和汉武帝为例,讲述这种思想的害处之大,是刘勰所批评的观念。二是“文人相轻”,“ 崇己抑人”的思想,《典论?论文》指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对文人相轻的陋习提出批评。这是刘勰对前人思想的一个继承,以班固和曹植为例进行了说明。三是“信伪迷真”,“ 玉石混淆”。在刘勰看来是由于“学不逮文”引起的,从玉石混淆来看,也说明“文情难鉴”。四是“知多偏好”,“人莫圆该”,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造成这种现象,客观方面是由于“篇章杂沓,质文交加”,主观方面是由于鉴赏者的不同爱好。
现实是“文情难鉴”,鲁臣把麒麟当作??鹿,宋人把凤凰当作野鸡,魏人把珠宝当作石子等,都是把具象的事物弄错了,更何况文学这样抽象的东西,更是让人难以琢磨。因而“知音”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勰的文学鉴赏观,强调的是读者的重要性。
三
读者阅读之前会对作品有一个“期望”,即“期待视野”,读者的审美经验是期待视野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审美经验,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也就千差万别了,在刘勰看来是“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即不能全面客观的看待作品,只能是片面的对作品赏析,对此,他提出了 “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即读者要保持一种客观的立场,撇清主观因素的影响,这样才能达到最理想的阅读境界。这种立场是很难实现的,“读者鉴赏文学作品不可能是纯粹客观的被注入,必定带着读者自己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除了时代的条件外,是根据读者自己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以及生活经验而形成的。”
刘勰认为理想的读者应是“博观”的,要做到“博观”必须“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即会演奏上千首曲子而后才懂得音乐,观察了上千把剑而后才识别宝剑,同样的道理,要理解文学作品也必须有一定的阅读经验,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就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四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刘勰也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六观说”,一“观位体”,看作品的篇章结构以及作品的体裁,二“观置辞”,看文章是如何遣词造句的,三“观通变”,看继承和创新方面的功效,四“观奇正”,看它的风格是否纯正,即是否符合儒家经典的规范,五“观事义”,看引用的典故是否贴切,六“观宫商”,是看一篇作品的律是否和谐、优美。“六观”是对文学作品全方位的、客观的、理性的分析。为后人的文学鉴赏行为做了指导规范的作用。
《知音篇》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段话精辟地阐述了文学创作和鉴赏的关系。创作是“情动而辞发”,鉴赏则是“披文以入情”,对文学创作的一种逆溯活动,由文到情,从文学作品入手,去体验作家的思想情感。其中前人的“以意逆志”和“诗无达诂”的理论,为“知音”理论的提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披文以入情”才有了可操作性。
《知音篇》指出:“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芳;书亦国华,玩绎方美。”兰是全国最香的花,如果人们喜爱它,佩带它,那就更能显其芳香,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这样,经常玩赏它,才能够不断发现它的内蕴美,犹如 “国华”。
因此好的作品必有它的“知音”,方能显示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