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微生物总结升级补充版.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川大学微生物总结升级补充版

第七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感染:细菌突破宿主防御机能,侵入机体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群 一、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 1、概念: --- 分布于正常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 --- 不同种类和数量 --- 免疫功能正常时,对人体有益无害 ◆人体常见的正常菌群: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双歧杆菌 2、生理作用: 1)生物拮抗: ①生物屏障作用:微菌落及生物膜的屏障及占位性保护,产生了定植抗力 ②营养竞争作用 ③化学屏障作用:生物酶及活性肽的杀菌;抗生素与细菌素的作用; 2)营养作用:影响人体物质代谢、营养转化与合成 主要表现在氮的利用、糖的代谢及维生素的合成 3)免疫作用: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过路菌和外籍菌对免疫器官的刺激 4)抗衰老作用:产生SOD,消除氧自由基的毒性 5)抑瘤作用:降解肠道中的前致癌物质,激活巨噬细胞,提高其吞噬能力 二、机会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 1、概念:一定条件下才具有致病能力的细菌,包括来自机体的正常微生物和潜伏的致病菌,以及来自外界的非致病菌和潜在致病菌。 ◆细菌中以革兰阴性杆菌居多,尤以大肠埃希菌最常见。真菌中以白假丝酵母菌最常见。 2、感染条件:①寄居部位的改变②免疫功能下降③菌群失调 ◆二重感染:长期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原有感染过程中出现 三、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1、微生态平衡: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生态环境的动态生理性组合 一个平衡的评判应多方面综合考虑 2、微生态失调:包括菌群失调和定位转移 诱发因素主要:①使用抗生素②正常菌群寄居部位改变③同位素及其他 3、微生态调整: 1)保护生态环境 2)增强机体免疫力 3)合理使用抗生素(适量,有针对性) 4)微生态调节剂的应用: 益生菌——正常微生物的优势菌群,主要有乳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等 益生元 -- 促进正常微生物群生长繁殖的物质,主要为一些新型寡聚糖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作用(问答) 毒力(virulence):表示细菌致病性的强弱。 致病性(pathogenicity):细菌对宿主感染能力 半数致死量: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死亡的细菌数量或毒素剂量。 半数感染量: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50%的组织培养细胞的细菌数量或毒素剂量。 细菌的毒力(取决于侵袭力和毒素两个方面) ㈠侵袭力(invasiveness):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扩散的能力。 1、黏附素 2、荚膜 3、侵袭性物质:侵袭素、侵袭性酶 4、细菌生物被膜 ㈡毒素(toxin) ■外毒素和内毒素的主要区别(简述)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G+菌和部分G-菌 G-菌 存在部分 从活菌分泌出,少数菌崩解后释出 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出 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 稳定性 60~80℃,30分钟 160℃,2~4小时 毒性作用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较弱,各菌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全身反应 抗原性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液处理脱毒形成类毒素 弱,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作用弱;甲醛液处理不产生类毒素 特点 1、大多数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2、毒性作用强,对组织器官有高度选择性 3、绝大多数不耐热 4、抗原性强 5、可用人工化学方法脱去毒性(A亚基活性),保留其抗原性(B亚基结构) 1、产生于G-菌细胞壁 2、化学性质是LPS 3、对理化因素稳定 4、毒素作用相对较弱 5、不能用甲醛液脱毒而成为类毒素 分类 1、神经毒素: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 2、细胞毒素:能直接损失宿主细胞(成孔毒素、磷脂酶类) 3、肠毒素:霍乱弧菌 主要生物学作用 发热反应 白细胞反应 内毒素血症和内毒素休克 第三节 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一、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一)屏障结构(见组胚) *皮肤与黏膜屏障 :机械阻挡、纤毛运动;分泌杀菌物质;菌群拮抗作用 *血脑屏障:软脑膜+脉络膜+脑毛细血管+星状胶质细胞 *胎盘屏障: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胎儿绒毛膜 (二)吞噬作用 吞噬细胞分为: ■大吞噬细胞:血液中单核细胞和组织中巨噬细胞 ■小吞噬细胞:血液中中性粒细胞 1、吞噬杀伤过程:趋化→接触→吞入→杀灭与消化→残渣排除 2、杀伤机制: 依氧杀菌机制 ①呼吸爆发(需分子氧参加) ②髓过氧化物酶(MPO):存在于溶酶体中,与H2O2及氯化物的共同参与,对细菌、真菌等具有强大杀伤活性。 非依氧杀菌机制 ■酸性作用:糖分解产酸而导致pH下降,抑制细菌生长而杀菌。 ■溶酶体酶及杀菌蛋白:溶酶体、乳铁蛋白、蛋白水解酶、核酸酶、酯酶等,对细菌有杀伤、消化、分解作用。 3、吞噬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