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工程模型及模型化.ppt

  1. 1、本文档共10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系统模型与模型化 第一节:系统建模 第二节:解释结构模型化技术 第三节:主成分和聚类分析 第四节:系统定量分析模型 第五节:系统预测和优化技术 1.基本概念及意义 模型——对现实系统某一方面抽象表达的结果。 应能反映(抽象或模仿)出系统某个方面的组成部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说明: 系统模型一般不是系统对象本身,而是现实系统的描述、模仿或抽象。系统是复杂的,系统的属性也是多方面的。对于大多数研究目的而言,没有必要考虑系统的全部属性,因此,系统模型只是系统某一方面本质属性的描述,本质属性的选取完全取决系统工程研究的目的。所以,对同一个系统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可以建立不同的系统模型。 模型化——构建系统模型的过程及方法。 要注意兼顾到现实性和易处理性。 意义 对系统问题进行规范研究的基础和标志; 经济、方便、快速、可重复,“思想”或“政策”试验; 经过了分析人员对客体的抽象,因而必须再拿到现实中去检验。 2.模型的分类与模型化的基本方法 A——概念模型A1(思维或意识模型A11; 字句模型A12; 描述模型A13) 符号模型A2(图表模型A21;数学模型A22) 仿真模型A3 形象模型A4(物理模型A41;图像模型A42) 类比模型A5 模型的分类 B——分析模型B1[通常用数学关系式表达] 仿真模型B2[主要基于“计算机导向”] 博弈模型B3[主要基于“人的行为导向”] 判断模型B4[基于专家调查的判断] C——结构模型C1 数学模型C2 仿真模型C3 尽量使用数学模型的好处 它是定量分析的基础; 它是系统预测和决策的工具; 它可变性好,适应性强,分析问题速度快、省时、省钱,而且便于使用计算机,因此是所有模型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模型。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 建立一个简明的适用系统模型,将为你进行系统的分析、评价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建造系统模型,尤其是建造抽象程度很高的系统数学模型,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因此有人讲,系统建模既是一种技术,又是一种“艺术”。 系统模型的特征 系统模型反映着实际系统的主要特征,但它又高于实际系统而具有同类问题的共性。因此,同一种模型也可以代表多个系统,一个适用的系统模型应该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1) 它是现实系统的抽象或模仿; (2) 它是由反映系统本质或特征的主要因素构成的; (3) 它集中体现了这些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 建模的主要方法 推理法——对白箱S,可以利用已知的定律和定理,经过一定的分析和推理,得到S模型。 实验法——对允许实验的黑箱或灰箱S,可以通过实验方法测量其输入和输出,然后按照一定的辨识方法,得到S模型。 统计分析法——对不允许实验的黑箱或灰箱系统,可采用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的方法来建造S模型。 类似法——依据不同事物具有的同型性,建造原S的类似模型。 混合法——上述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建模的主要方法 (1)对象:比较简单的白箱系统; (2)方法:利用自然科学的各种定理、定律(如物理、化学、数学、电学的定理、定律)和社会科学的各种规律(如经济规律),经过一定的分析和推理,可以得到S的数学模型。 建模的主要方法 解:这是在一定条件求极值的数学问题,可运用数学中的线性规划方法(运筹学方法)建立线性规划模型。先将给出的数据整理成下表: 建模的主要方法 设生产A、B产品各为x1,x2公斤,则此问题变为求x1,x2满足下列条件: 建模的主要方法 图解法: 建模的主要方法 (1)对象:用推理法难以建模的复杂的白箱系统; (2)方法:利用不同事物具有的同型性,建造原系统的类似模型。 建模的主要方法 (1)对象:可实验和不可实验的黑箱和灰箱系统; (2)方法:通过实验或者查阅历史统计资料,找出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数据,然后运用自控中的传递函数方法或其他的数学方法(如回归分析、时序分析等方法),建立系统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系统的数学模型。 3.建模一般过程 (1)明确建模目的和要求; (2)弄清系统或子系统中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 (3)选择模型方法; (4)确定模型结构; (5)估计模型参数; (6)模型试运行; (7)对模型进行实验研究; (8)对模型进行必要修正。 本课程需要考虑的系统模型 ISM(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SS (State Space) SD (System Dynamics) CA (Conflict Analysis) 新进展——软计算或“拟人”

文档评论(0)

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