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验心理学课件 第九章
结果 归类记忆 符号的省略 符号的改变 意象型和言语型 态度 (四)系列再现的方法(the method of serial reproduction) 是重复再现方法的变式,区别在于这种方法是被试A的再现由B来再现,而B的再现又被后来的C所再现,依此类推,组成再现链。 研究结果 名称和标题的变化 对具体材料的偏爱 缩略 个性特征的消失 合理化 第二节 记忆的研究方法 一、全部呈现法 二、提示法(anticipation method) 三、对偶联合法(method paired comparison) 学习—测验法 七、再认法(recognition method) 第三节 作为信息加工观点的记忆 一、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感觉登记( sensory registers)、分类前贮存( precategorical storage) 视象记忆(Iconic memory)、声象记忆( echoic memory) George Sperling(1960)使用部分报告法(partial-report procedure)来研究感觉记忆 部分报告法研究示意图及其结果 部分报告法结果 二、短时记忆 (一)短时记忆的研究方法 2.分散注意作业法(distractor method, distraction task) 3.探测作业法(probe technique, the probe task ) 右图上部是一个实验例子,向被试出示一个包含12个数字的系列,要他对位置4做出探测,他的回答是正确的。进行许多连续的测试之后,即对一个个单个项目的再现进行探测就形成了一个平均再现曲线图。这一结果与彼得森-彼得森结果相似。 (二)短时记忆的容量 二进制数字(bit)序列再编码方式 2.组块及其相关因素 (2)组块与刺激材料的时空特征 (3)组块与知识经验 3.容量有限理论的解释 Baddeley 等也认为STM容量不固定,认为STM痕迹只能维持2秒,如此时不加以复述,痕迹就迅速衰退。因此,STM有一个附送回路专司复述,STM容量实际上反映了在2秒内能加以复述的项目数。STM容量取决于一个项目复述所需的时间长短。所以,短时记忆容量受固定时间内发出的音节数的限制。 视觉空间模板(visual-spatial sketchpad):处理视觉空间信息;语音环(phonogical or articulary loop):负责以声音为基础的信息的储存和控制;中央执行系统(central excutive system):是核心。是一个能量有限系统,负责各子系统之间以及它们与长时记忆的关系,也负责注意资源的协调和策略的选择与计划。 (三)短时记忆的编码 2.视觉编码 3.语义编码 (四)短时记忆信息的提取 (五)短时记忆的遗忘 2.两种记忆过程理论的证据 负近因效应(negative recency effect) 顺序(ordinal)或情境(contextual)理论 辨别理论(the principle of distinctiveness) 3.关于干扰说和消退说 (六)关于记忆的提取过程和有意遗忘的探讨 Watkins (1974)给被试一些无意义的配对联想词表,每对词表由两部分A、B组成,分别包括5个和2个字母。两个词表本身无意义,但合并成7个字母是有意义的。例如SPANI-SH、INVOL-VE。结果:再认正确率为9%,而又线索提示的正确率为67%。违背了生成—再认理论(the generation-recognition theory):在回忆中存在两个瓶颈—①当回忆的线索呈现时,要从记忆中生成若干个可供选择的反应;②确定这些后选择哪一个是正确的—在再认中,只有后一个瓶颈是有意义的。 Watkins 和Tulving进一步研究了这种现象。给被试提供如HEAD-LIGHT这种形式的配对联想单词表,但告诉被试只需注意词对中的第二个单词,称为“须记住”(to-be-remembered, TBR)的单词。实验结果再一次严证了可回忆的词的再认失败这一现象。可用编码特异性原则来解释。 编码—提取范式(the encoding-retrieval paradigm) 2.关于有意遗忘(intentional forgetting) 第四节 内隐记忆简介 三、内隐记忆的研究领域 (一)重学中的节省 (二)阈下刺激作用 (三)启动效应 词汇判断 单词或图形确认 词汇补全 (四)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 1.概念:是有A·S·Reber(1976)首次提出。内隐学习就是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环境的复杂知识过程。 2.特征: 内隐认知学习系统不受精神病或神经损伤的影响和干扰。 内隐系统具有更密集的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