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茶文化 第六章
中国茶文化 第六章 中国茶艺(下)——茶器、烹制、品饮与品茗意境 * 王志芳 大同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三、茶器 (一)唐代的陆羽便精心设计了适合于烹茶、品饮的二十四器。 1、风炉:为生火煮茶只用。它不仅仅是一只烧火煮茶的风炉,而且蕴含者中国道家五行思想与儒家为国励志精神。 2、筥:是一种采茶工具。以竹丝编制而成,方形。 3、炭挝:用以碎炭,六棱铁器,长一尺。 4、火夹:用以夹炭入炉。 5、鍑,即釜,用以煮水烹茶,似今日本茶釜。多以铁制作,唐代已有瓷釜、石釜,富有之家亦有银釜。 6、交床:用以放置茶鍑,用木头制成。 7、纸囊:用来盛放炙热后的茶,可以放置茶香泄露。 8、碾、拂末:分别用来碾茶,将茶拂清。 9、罗合:罗是筛茶的,合是贮茶的。 10、则:形状就像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汤匙形状,用来量茶之多少。 11、水方:用以贮存生水。 12、漉水囊:用以过滤煮茶之水,用铜制的、木制、竹制的。 13、飘:杓水所用。 14、竹筴:煮茶时环击汤心,以发茶性。 15、鹾簋、揭:唐代煮茶加盐去苦,前者贮藏盐花,后者杓盐花。 16、熟盂:用以贮热水。 17、碗:是品茶的工具。 18、畚:用以放碗。 19、扎:洗刷器物所用,类似于现在的炊帚。 20、涤方:用以贮水洗具。 21、渣方:汇聚各种沉渣。 22、巾:用以擦拭器具。 23、具列:用以陈列茶器,类似于现代酒架。 24、都蓝:饮茶完毕,收贮所有的茶具,以备来日使用。 (二)宋代茶具 宋代开始不再直接煮茶,而用点茶法,随着制茶方法的改变,茶具亦随之变化。 富有理学精神茶器名称的出现,说明中国古代茶具不是为繁复而繁复,而只要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思想观念。 宋代全套茶具亦“茶亚圣——卢仝”名字命名,叫“玉川先生”。 (三)清代茶具 明清废除团茶,大兴散茶,烹煮茶叶的过程简单,烹茶器皿随之简化,但简化并不意味着粗制滥造,尤其对壶与碗的要求,不仅没有简单化,而且要求更为精美、别致,由此出现各种新奇的造型。 具体表现: 在壶的造型上,有提梁式、把手式、长身、扁身等多种; 在图案上,以花鸟居多,还有人物山水等图案; 清代茶托花样繁多,有圆形的、荷叶形的、元宝形等许多样式。 四、紫砂陶壶与制壶专家 1、紫砂壶兴起的原因 物质基础。我国古代中原及江南各地多流行绿茶,绿茶重载自然色泽,品味清淡、沙壶吸香,自然与绿茶不宜。而到了明代,发酵、半发酵的茶出现,这种茶要求浓泡、味重,而瓷器久泡易时茶变馊,而紫砂壶则储之较长时间亦无“熟烂气”,这是由于紫砂壶有宜兴、潮州等地的特种粗沙制成,无土气,无热汤气,泡茶不失色香味,特别适合于半发酵茶和红茶类的要求。 社会背景。明代,尤其是晚明至清初是社会矛盾极为复杂的时期,本来明代的文人在茶艺中就追求自然,崇尚古朴,随着明末社会危机的加 重,文人找不到解决这些社会矛盾的方法,开始从自己的思想上寻求自我完善与自我解脱。于是继宋代程朱理学之后,明代理学思想进一步发展,特别市王阳明的心学,把佛教禅宗思想和道家思想皆溶于儒学之中,形成一种新儒学,三教合一的新儒学继承了程朱理学强调个人内心修养的思想,一方面提倡儒学的中庸、尚礼、尚简;另一方面崇尚道家的自然、平实和虚无。这些思想不仅在哲学界、思想界掀起巨大波澜,还进一步影响到文化界,影响到茶文化。心学这些特点决定其在茶艺上,一方面仍崇尚自然、古朴;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唯美情绪,对茶茗、水品、茶器等饮茶程序都要求美韵,不能容忍丝毫败笔。反映到茶具制壶工艺上,就是希在一具一器中体现自己的“心”。 2、紫砂壶的发展概况 ☆据说第一位有明文记载的制壶专家是金沙寺的一位僧人 。 ☆明代出现龚春,其艺名叫供春,他是真正的紫砂壶的鼻祖。 此后还出现大彬,他常往来于松江,松江为我国文人汇聚之地,他与著名茶人陈继儒过往甚密,陈继儒崇尚小巧,大彬则改制小壶,其著名的作品有僧帽壶、葵瓣壶。 此外,明代制壶高手还有陈信卿、沈子澈、李仲芳、惠孟臣等人。 ☆清代制壶专家有陈鸣远。 * * * 茶字:荼、苦荼、铭、诧,等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