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仁者爱人高复
仁者爱人 *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 ——仁爱是修身要务,学文倒在其次 【评析】什么是仁?仁=爱人,爱人=孝+悌+爱众。1、爱有等差,2、孝悌是仁的根本,3、仁爱是修身要务,学文则在其次(德育为先,智育为后)。 (2)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10·17) ——以人为本 【评析】“仁”的具体表现。以人为本,轻财、博爱的伟大人格。事实上,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人道主义思想的发端。 (3)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15·42) ——仁厚之心 【评析】 “仁”在日常举止中的体现。对待弱势群体,孔子是尊敬、照顾、爱护。 (4)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9·10) ——仁者的做派和气质 【评析】“仁”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尊贵者、家有丧事者和盲者,都应礼貌待之。他极其尊崇“礼”,并尽量身体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 (5)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7·9) ——恻隐之心 【评析】对别人悲伤的感同身受,是一个人崇高人格的组成元素之一。 (6)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7·27) ——以人道推及鸟兽之道,爱人而及物 【评析】人类为自己的生存,不可能不杀生。但杀生要有其道,要有节制,要有规则,尤其不能在滥杀、虐杀中培育恶的种子。这也是对人类灵魂中的“善”的保护,爱万物就是爱人类自身。 (7)子曰:“参乎,吾道一。”……(4·15) (8)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5·12) ——忠恕之道 【评析】这两则讲了仁的具体原则:忠、恕。忠即是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自己想要有所作为,也尽心竭力想让别人也有所作为。自己想要实现理想,也会想帮助别人实现理想)。恕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9)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6·30) ——推己及人 【评析】1、实践“仁”的方法是能近取譬也即是推己及人。2、“仁”的最高境界是“圣” “圣”要求能博施济众,侧重行为效果(必须有外在功业,客观成就),在孔子看来这个境界是很难实现的。3、孔子自认为“仁”,没有达到圣人的境界。“仁”强调推己及人,侧重主观愿望。在孔子看来,人人都可以成为“仁者”。 (10)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5·26) ——子路求仁,颜渊不违仁,夫子安仁。 【评析】子路强调物质上的共享,以此表现爱人之心。颜渊则强调心理呵护、精神体贴。而孔子则表现出了一种博大的胸怀,使不同年龄的人各得其所。孔子自认没有达到圣人的标准,却又圣人的情怀。 (11)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14·17) ——大信与小信,大节与小节 【评析】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难,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这说明,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课后解读第一题)。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