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意味.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析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意味.doc

探析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意味   摘要: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西方文学研究理论的大量的译介,使得我们的文学研究出现了众多的新成果。我们在吸收国外新鲜理论的同时,也更应该挖掘我们古代文论的理论品质。本文将从中国古代的诗性意味这一角度出发,阐释中国古代文论。   关键词:古代文论;范畴;诗性;审美   中图分类号:I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2-0041-02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们的文学研究与国外有了更加广泛的接触,从而我们的文学研究有了许多新的视角。新鲜的言说方式,独特的话语表达,严密的论证,使得国内的学者求之若渴。崭新的研究的视角无疑是对自己的研究方式的扩展,也标志着研究成果的积累。但是,也有学者怀疑有些理论的普遍实用性的问题,也就是说,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理论是不是有同样的效力的问题。譬如,对消费社会理论的研究,在中国是不是已经具备了深厚的土壤。   我们的学者在利用国外的理论解读当下的文学或社会的现象的同时,也将光目转入了我国古代的资源,以给予古代文论以新的阐释和意义。中国的古代文论有着自己的言说方式,并形成了独特的品质和意味,即诗性。   一   我国古代文论很少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和体系。像刘勰的《文心雕龙》,纯属“意外”。古代文论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他们散见于文人相互赠答的书信,随笔札记;或见之于碑文墓志、序跋笔记;抑或对床对窗诗话和围炉夜话;又有些哲思奇句,暗合了文人的创作心理和审美情趣,因此被记录流传。粗略地罗列一些中国古代文论的命题和范畴,例如知言养气、言志、原道、兴观群怨、风雅、无邪、征圣、宗经、气、风骨、神思、情采、体性、物色、滋味、韵味、性灵、意境、冲淡、沉雄、豪放、慷慨 、胸襟、性情、主脑 、童心、妙悟、兴会、神、形、相、势、灵秀、理气、肌理、阳刚、阴柔等等,我们很难在这些范畴之间找出可以把它们连接起来的依据。这与康德和黑格尔等人的庞大理论体系比较起来,难免有些愧色。这其实古与人的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   古人对文学的批评是感性直观和内省体悟的方式的,很少作形而上的哲思,这与西方人的严密的推论和辩证的思维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孟子?公孙丑上》:“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这是典型的中国的内省的方式。主体自身的修养不是通过对外物的认知得到的,而是回归主体本身,通过自身的养气,达到“集义”的高度。中国哲学也类此,它是一种宇宙生命的哲学。台湾著名的学者方东美在他的《中国人生哲学》一书中这样认为:“中国民族所以梦、能有伟大的文化,与其宇宙论事习习相关的。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永恒的自然界充满生香活力,大化流行,处处都在宣畅一种活跃创造的盎然生意,就是因为宇宙充满机趣,所以才是中国人奋起效法,生生不息,创造出伟大的成就。”中国的哲学是大宇宙生命哲学,人与自然宇宙从来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一种并生的会通和合的关系,主客彼此不是完全外在的,而是统一于“气”。   二   由于中国的哲学在认识论上没有完全的区分主客体,因此对事物的认识是感性的和审美直观的,更确切的说是一种体验性的认识。而中国的文学在主体上是以抒情文学为主导的,并对叙事文学有压倒性的优势。叙事文学在六朝刚刚起步,文抒情文学则已经有了好几百年的历史,即使在明清叙事文学强盛的时候,也没有形成一枝独秀的局面。因此中国的古代文论概括的大多都是诗歌等抒情写意等作品的特点,强调寓言载道、兴观群怨和象外之象、韵味之旨等审美特点。在我看来,审美与意识形态的文学观念在唐代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一支是以殷?[为代表的“兴象”理论,这是明显的趋向于纯粹的审美的,这一支经过王昌龄和晚唐的皎然实力逐渐强大;另一支就是一陈子昂为代表的“兴寄”一派。从今天的审美的观点来看,兴象一支更加具有现代式解读的可能。   中国古代文论绝对不是冗长的说理式的,它在形式上是随机和感兴的。当然古代文论中有一个很是普遍的现象就是,作家和评论家是集于一身的。这些诗人或偶读别人诗句,发一发牢骚;或此时情与景会,涉目成趣,欣然命笔 ,得一俩句精妙言论。“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又《池北偶谈》卷十八引林光朝《艾轩集》将苏轼与黄庭坚作品的体貌之别,比喻为丈夫与女子之接客:“譬如丈夫见客,大踏步便出去,若女子便有许多妆裹,此坡谷之别也。”   仅仅就上上面的文论,我们可以窥见古代文论的基本的面貌。它基本是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