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比兴与古典诗歌的意境.doc
比兴与古典诗歌的意境
摘要:比兴作为一种艺术手法通过类比联想促成了情与景、物与我、虚与实的交融,创造了诗歌的意境美,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直得到发展的抒情手法。
关键词:比兴 意象 意境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0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含蓄,追求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让人有无限的遐想空间;中国古典诗歌善于写景抒情,以写景烘托气氛或造出意境;中国古典诗歌更注重的是一种意境的创造,即使到了现在,中国人写诗歌依然追求意境的营造,如果说得太白了,就没有意思了。意境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重要理论和审美观念,它是指诗歌作品中所描绘的生动形象的生活图景与诗人强烈丰富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诗的意境是物与我、情与景、虚与实的有机交融,是诗的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过程的结果。
在诗歌意境的创造过程中,比兴手法作为一种传情达意的形式历来倍受文人的重视。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如《氓》中借助桑的变化,暗示女子处境的变化,“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先以葱茏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自然降临到了她的头上。这样既激发读者的联想,又增强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对比兴这种表达方式的理解,通常采用的是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的解释:“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其实与朱熹同时代的学者李仲蒙的解释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他说:“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李仲蒙的解释更着眼于诗歌中形象与情感的作用。
比兴作为一种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在连缀意象、情景交融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一、“假象见意”:连缀意象,突出意境空间美
诗歌所表现的是主体情感,而中国古典诗歌注意到的是更进一步的主体情感之所缘起,注意到的是主体生命与客体自然之间的微妙联系,强调的是物我同一。“假象见意”,语出皎然《诗评》,其中的“象’,指客观物象,也可以理解成一切现实存在;“意”指传统的情志,也即今日所谓的思想感情。“假象见意”,就是通过对客观物象的生动描绘,含蓄地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无论是比的“索物托情”还是兴的“触物起情”,都离不开具体的物象。一旦客观物象触到了诗人情感或者诗人的情感急于借助某一客观物象,它也就完全主体化了,一经语言的固定,便成功完成了意象的创造。如“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牛希济《生查子》)中“春山”、“烟”、“天”、“星”等意象适应了情感的表达,准确表达了情感,给人以美感。
在具体的诗作中,比兴的功能往往表现为多重意象和意象群的集合。单一的意象不容易形成立体的效应,而意象群的美感冲击力是强烈的。如李白《静夜思》中的意象除了月之外,还有霜与人,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思乡的画面。再如:“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作者连用三个意象,从广度、密度、长度来体现愁思之深,意象与意象之间跳跃较大,丰富了诗的想象空间。
“假象见意”是比兴的创作法则,而且含有重形象内容的意思。对事物的描摹要活灵活现,宛然在目。这就要求抓住物象的特征动态,采用最富表现力的语言,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状飞动之趣,写真奥之思”(皎然《诗式》),其结果便是意象的产生,意境的空间美也就呈现出来了。
二、“思与境偕”:化景物为情思,情景交融
诗中之景物,毕竟不是自然之景物,“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谢榛《四溟诗话#8226;卷三》)“景”是诗的外在条件,是诗的媒介,而“情”是诗的内在因素,是诗的灵魂。
比兴促成了情与景的交融。比兴借助之物,就是情感的线索,由象而生意,由意而到境。如秦观的这首《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作者以比兴写春愁,将一腔淡淡的哀愁化为具体可感之物:轻寒、晓阴、穷秋;淡烟、流水、幽屏;细如愁的雨丝,一弯小小的银钩闲闲地撩起珠帘,这些精美细巧之物仿佛都是“愁”的化身,将飘忽捉摸不定的情感具体化了。
诗人要表述的思想感情是要凭借意象的属性暗示出来的,这在“比”的用法中比较突出。如刘禹锡的《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情,情由景发,同时用了两个比喻句,用红花容易衰退比作男子对爱情的不专一,用涓涓细流比作无尽的愁绪,将景与愁情融合在了一起。与比不同,用兴来感物起情,物和情之间有时是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