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岁时节日民俗第八章.ppt

  1. 1、本文档共9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岁时节日民俗第八章

三、岁时节日的形成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 岁时节日的形成及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岁时节日的形成是各种复杂文化因素互动的结果,长期稳定的农耕经济结构与家族组织积淀出岁时节日文化,使岁时节日得以发挥其功能。 岁时节日的形成,有两项必不可少的要素: 一是有相对固定的节期; 二是节期中有特定的民俗活动。 节期的选择、节俗活动的形成与发展,显示出自然规律对人类生活的制约及人对自然的适应与把握。下面从两个角度谈岁时节日的由来。 1、节期的最初选择 我国的岁时节日系列,节期的最初选择与确立,是以天文、历法的知识为基础的。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产生要求掌握准确的农事季节。而在上古时代,人们还没有完善的历法与计时工具,只能依靠对天象、气象和物象的观察来决定农时、指导生产、安排生活,即所谓“观象授时”。所以我国古代天文知识发达甚早。 对天象的观测及纪录,使人对天象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有了认识。 日月运行的规律,形成了人们对时间的量度观念。 历法发明以后,人们继续以天象、物候来检验历法的准确度,不断地充实、完善它。 2、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动力 岁时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 节俗活动产生的最初根源,是一个简单而又永恒的推动力:即人们祈望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岁岁平安。从某种意义上说,节日风俗的产生,与人类早期的原始信仰观念直接相关。 一是自然崇拜。对日月星辰的崇拜、对土地及土地神的崇拜等。 二是灵魂崇拜。古人相信人有灵魂,人死之后,肉体不复存在,灵魂却不消失,灵魂具有超人的能力,可以变化形态,暗中对人起作用。 三是各种节日习俗还与古人的迷信、禁忌、巫术观念密切相关。古人相信征兆,认为吉凶祸福,必有前兆。日、月、星、风、雨、云、雪、雷等诸般自然现象均被当作征兆对象。古人根据各种兆象,预测未来事物,于是产生了占卜。 为了消灾远祸,防患于未然,古人有很浓的禁忌观念,体现在节日中,便形成许多禁忌习俗。 由此可见,岁时风俗源自上古。如果说,原始信仰是节日风俗产生的土壤和温床,那么祈望人寿年丰则是岁时节日的人生寄托,是节俗形成的原发动因。 关于现代节日 现代节日,指的是近现代才产生的节日。 这些新节日,多是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或是在某种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一些纪念日或社会公共活动日。 只是因为他们也是以年为周期,循环往复,且各有特定的活动内容,因而具有了“节日”的形态,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节日”的功能。 如五月一日的“国际劳动节”等现代新节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体现着时代变革过程中,人类为争取自由解放和一切合法权益的奋斗精神,展示着人们热爱祖国、崇尚科学、尊重知识、敬老爱幼、尊重妇女、保护环境、造福后人的新的时代风尚。 天仓 天仓(添仓?填仓) 明清时期的正月,北方还有天仓节。因天与添、填音同,且添、填为动词,可接名词为宾语,所以天仓,也叫做“添仓”、“填仓”。 天仓是此节的原始意义,而民间以“填仓”一词最为流行。 天仓,星官名,属娄宿,共六星。 该节多数地区为两次,二十日为小天仓,二十五日为大天仓或名老天仓,一般以大天仓为重,许多地方填仓节只过一次,一般就是在二十五日。 6、晦日?中和?二月二 晦日 正月的最后一天和二月的初一、初二,相连的三天曾分别是晦日、中和、二月二三个节日。 晦日是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正月晦日作为一年的第一晦日即“初晦”,受到古人的重视。 南朝梁的《荆楚岁时记》记载:“元旦至于月晦…士女泛舟,或临水宴乐。”看来划船或到水边宴乐是正月的习俗。 实际上,到水边不仅仅是宴乐,隋朝 杜台卿《玉烛宝典》说,正月初一到月底,人们都做些菜肴聚饮,泛舟游玩。士女都到水边洗裙子,倒点酒在水边,用来解除灾厄。说明人们在水边还有祓禊的活动。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活动在隋代进一步集中在晦日进行。 唐代的晦日已成为重要节日。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九月诏说:“今方隅无事、烝庶小康,其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三节日,宜任文武官僚选胜地追赏为乐。”(《旧唐书?德宗纪下》)把正月晦日作春游的节日提倡,德宗向官员赐钱,并“永为常式”。 中和 二月一日是中和节,始于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这是一个由唐政权创立的节日。 据《旧唐书》记载,该年正月诏书说,德宗以汉代崇祀三月上巳、晋朝重视九月重阳,皆“与众共乐,咸合当时”;而二月春方发生,“勾萌毕达,天地和同”,为了“俾其昭苏,宜助畅茂”,于是以二月一日中和节,代替正月晦日节。这样中和与上巳、重阳成为新的“三令节”,依照旧例,有逢此三节于曲江赐宴之举。 这个人为制定的中和节,将二月一日前一天的晦日废掉,旨在弥补二月无节的缺陷,不过人为设节也是以一定民俗活动为依据的。 德宗在诏书中说二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