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兵运用学.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工兵运用学

諾曼第登陸戰史探討壹、導論: 一、研究動機: 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盟軍諾曼第登陸一役是扭轉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局的重要戰役,亦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登陸戰役,相關之論著不勝枚舉,時隔五十年後的今天,雖因時空更迭,作戰條件迥異當時,然對我「防衛作戰」仍然有不少的啟思;古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戰欲勝,不可不讀史」,於此愈發能體認其意涵。 二、研究目的: 藉戰史研究,探討防衛作戰灘岸阻絕,期能拋磚引玉,啟發智慧,現行灘岸阻絕的問題在那裡?如何縝密規劃灘岸阻絕,使其發揮最大效能,殲敵於水際灘頭,達成國軍「有效嚇阻、防衛固守」之神聖使命。 三、研究方法: 參研戰史、準則、共軍登陸作戰戰法及其它相關著作文獻等,予以分析、歸納,獲得研究心得。 四、限制因素: 國內外有關諾曼第登陸的戰史論著雖然繁多,然針對灘岸阻絕作為及障礙物設置等技術方面著墨甚少,因此,僅能從殘簡斷篇中及幾幅珍貴的照片中探究,疏漏甚多,為本篇論述不足之處。 貳、盟軍諾曼第登陸作戰簡述: 一九四一年六月,德軍入侵蘇俄;史達林即致函英國首相邱吉爾,提出「英國如果能夠在西方和北方開闢對抗希特勒的戰場,那麼將可改善蘇俄和英國的軍事形勢」的要求;是年九月史達林再次函請英國「希望年內在巴爾幹區域或法國的某一地區開闢第二戰場,期使德軍從東線調整三十至四十個師脫離蘇聯戰場,以降低德軍侵略的壓力」;然此時的英國正積極從事英倫三島本土防衛與北非戰事,無暇顧及,而德軍在西歐的戰力有約六十個師,以英國的實力實無法與之抗衡。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日本偷襲珍珠港,美軍太平洋艦隊被炸毀四十餘艘戰艦,將美國從睡夢中喚醒,隨即向日本宣戰;隔年美國宣佈加入同盟國,對德、義正式宣戰;照理美國應以日本列為第一優先,然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英美第一次華盛頓會議時,達成了「軸心國以德國為主,只有擊敗德國,則義大利與日本都會相繼崩潰」的以德國為第一優先擊敗目標之共識,並呼應蘇俄「開闢第二戰場」的要求,積極策劃反攻歐陸;一九四三年五月英美第三次華盛頓會議確定次年五月間在歐陸實施登陸,並定名為「太上行動」。 盟軍經過一年的精心策劃,並實施戰略欺敵、戰略轟炸與情報作戰,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由美軍名將艾森豪將軍領導的盟軍揮師渡過英吉利海峽實施諾曼第登陸;由布萊德雷統率的美國陸軍第一軍五萬八千人攻擊西面,其中第一師和二十九師的一個旅登陸「奧瑪哈海灘」,第四師登陸最西邊的「猶他灘」;英國中將丹普西指揮英國第二軍和加拿大、法國、波蘭、荷蘭聯軍進攻東面,總人數七萬五千人,其中英軍第五師登陸「黃金海灘」,加拿大第三師登陸「天后海灘」;英軍第三師和其他部隊登陸最東邊的「寶劍海灘」。此外,美國第八十二及一0一空降師一萬六千名傘兵空降諾曼第西端,保護登上岸的美軍,免遭增援的德軍反撲;英國第六空降師八千名傘兵則在東端降落鞏固東側。聯軍登陸部隊總數約十五萬七千人。美軍第三集團軍於「猶塔」與「奧瑪哈」海灘登陸,沿第一集團軍開闢的通路,衝出柯騰丁半島,分割布列塔尼半島後,以卡昂為軸,左旋至與英、加軍隊對抗之德軍背後,粉碎德軍抵抗,乘勝規復法國與比利時。 盟軍選擇的登陸地區雖為德軍防禦薄弱處,但均有德軍建構的碉堡、灘岸阻絕及猛烈的火力,尤其在奧瑪哈灘頭,更是讓美軍損失慘重(世人稱此為「血腥的奧瑪哈」),雖然如此,盟軍仍以堅忍不拔的精神與毅力,完成堅苦的登陸使命,它是戰史上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戰役,它的成功為開闢歐洲的第二戰場奠定了良好基礎,加速了德國的敗亡,同時對戰後歐洲的局勢,也起了重要作用。 圖一 諾曼第登陸盟軍作戰構想 圖二 登陸日當天雙方攻守圖 參、德國大西洋長城作戰指導: 一、德軍西歐作戰指導: 德軍的作戰指導一直處於倫德斯特的縱深防禦與隆美爾海岸線防禦歧見紛爭中;倫德斯特認為大西洋長城長達三千餘哩,盟軍在戰略上具有用兵之極大彈性,且在其優勢海空軍支援下,德軍實無法亦無力加以阻止;因此,倫氏判斷盟軍將在海峽最狹窄之加萊至第厄普間地區登陸,而予以堅強設防,同時在海岸後方行大縱深配置,另控制強大裝甲部隊,乘盟軍主力向內陸繼行突破之際,予以反擊而殲滅之。而隆美爾根據在北非的作戰經驗,認為反登陸作戰最初的廿四小時,是具決定性的時刻,同時判斷盟軍將在諾曼第登陸,因此主張應事先積極加強海岸防禦設施,而以主力配置於海岸附近,根本阻止盟軍登陸企圖,而將之殲滅於水際;最後希特勒決定了在「大西洋長城之海岸與盟軍決戰」的方針,同時又決定了「將裝甲部隊分置於海岸後方,以防止盟軍突破」之作戰指導的折衷方案,結果成為既無強大之戰術預備隊,又無一個強大的戰略預備隊的一個不澈底之兵力運用方案,一直到盟軍登陸前夕,德軍陸軍高階將領間對防禦指導以及預備隊控制之位置與運用,仍在爭論不休之中,議論未定,盟軍已渡峽登陸了。 在希特勒折衷方案中,有兩個特點,第一個特點,乃是寸土必爭的觀念,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ujian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