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读者反应论
Reader ’ response theory 真正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到翻译标准中的第一人则是奈达。 他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或言语接受者,要评价译文质量如何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同时必须把这种反应和原文读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比较,看两者反应是否基本一致。他强调说:“不对信息接受者的作用进行全面的研究,对文际的任何分析都是不完整的 。“奈达的读者反应论”则努力迎合读者的要求,适应读者的接受程度,它不指望读者对原文的文化背景有深入了解,而倾向利用读者文化知识来理解译文。 If a text doesnt have a reader, it doesnt exist----or at least, it has no meaning. It is readers. With whatever experience they bring to the text, who give it meaning. (转引自((奈达翻译理论研究》) 1 读者反应差异的客观性 2 读者反应的现时性 3 读者反应的历时性 读者反应差异的客观性 杨自俭先生曾经说,读者群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影响他们的因素太多:国别 种族、性别、年龄、职业、水平、爱好,经历、追求等等。就是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也常常有不同的心理状态和不同的审美要求“。实际上.我们不会否认这些影响读者反应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因而读者反应存在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 Well has Solomon said, Better a dinner of herbs where love is,than a stalled ox and hatred therewith. “I would not now have exchanged Lowood with all its privations, for Gatshead with his daily luxuries. ——Eyne 译文一: 所罗门说得好:“有着爱的以草作餐,比带着恨的豢养的肥牛还要强。“现在我不愿拿革特谢那里的日常奢侈品来换罗活德和它一切的窘乏了。 —李界野译 译文二:所罗门说得好“吃素菜.彼此相爱强如吃肥牛,彼此相恨。”现在.我可不愿意拿劳活德和它的贫困去换盖兹海特府和它平常的奢华了。 —祝庆英译 以上两种译文均为名家所译。不可否认两者都是正确的译文。对于一般读者从阅读欣赏的角度认为译文二为好。而学习原语的学习者可能会认为译文一好一些,因为它保持了原文的语言形式和单个词义从中便于理解原文的句法、词法和句义。 读者反应的现时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据要对读者反应 的现时性予以足够的关注要以同时代 的读者能看性为主要目的并通过修补 和重译来缩短审美距离。 读者反应的历时性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读者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读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鉴赏力也在不断变化。这就促使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去考察当时读者的期待视野,以便于客观地了解和评价某一译法在特定时期所起到的作用。 。在傅雷译的《邦期舅舅》中,有一处译文 Ce vaste visage percécomme une écumoire. ( ⅰ) 阔大的麻子脸象个脚炉盖。(傅雷译) ( ⅱ) 阔大的脸麻麻点点,象只漏勺。(许钧译) 许钧(1996) 认为,傅雷这样翻译“失去了自然,不如保留原形象为好”。傅雷替换了源语中的形象,将une écumoire (漏勺) 换成了“脚炉盖”。许译在今天看来无疑是正确的,而在当时,这种金属制的漏勺尚没有进入寻常百姓家。当然用的多为条编的称为“笊篱”的东西“, 漏勺”尚不能使一般读者有与源语读者相似的联想。而且,这一比喻并不旨在突出其文化特质,而是它的修辞效果,因而傅雷的译法在当时是必要的 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接受群体,重译可以满足不断变化的读者的需要、反映他们的期待视野、缩短现时读者与已有译本的审美距离。读者反应的变化往往会引起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变化。 读者反应论认为,译者可以合理选择读者(即目标读者) ,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应充分关注目标读者的期待视野、审美偏爱和审美能力。否则,这一理论就会失去它的指导价值,这样的实践最终也是失败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