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深刻伟大另一面是平和.ppt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深刻伟大另一面是平和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 另一面是平和 “无情未必真豪杰, 怜子如何不丈夫。” 一提起鲁迅,大家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这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鲁迅曾尽其所能地帮助和教导过他们,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萧红来到上海,曾和鲁迅有过一段很深的师生情谊,得到过鲁迅直接的关怀和提携。所以在1939年鲁迅逝世3周年之际,萧红满怀深情地写下了本文。本文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读过此文才感到:原来,深刻的社会批判者鲁迅,他的另一面是这样的平和。 这是一篇“回忆录”,它是传记的另外一种形式。顾名思义,回忆录主要就是回忆的整理和记录,和一般传记相比,不见得很连贯和完整,但作者常常带着某些感情来叙述,对某些事件或者生活细节的呈现可能更加生动、亲切。但凡回忆录有两种形式:一种主要记录个人所经历的生活或熟悉的历史事件,一种主要记述自己所交往过的他人的事迹的。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萧红和萧军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另为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我们先从文学的角度来看鲁迅吧 鲁迅先生的睿智的思想和语言艺术早已在我们的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描写愤怒:“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先生这样描绘愤怒,面对独裁,面对无耻,而我们又无可奈何的时候,我们的愤怒不就如此吗? 分析历史、民情和治情:“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 ——这是睿智和渊博,透彻分析中国古代的民情和治理,他永远站在最大多数的民众的立场,担负起启蒙者的责任。 再看他塑造的文学形象:“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但虽然是虫豸,闲人也并不放,仍旧在就近什么地方给他碰了五六个响头,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以为阿Q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钟,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虽然过去了无数个年代,可是我们每个国人仍然能够不时地或多或少地从阿Q的精神胜利法中找到一片映射自己内心隐秘的幽灵,它将和世界上其他民族最卓绝的艺术形象一道永远并立于人类的文学艺术殿堂。 描写故乡:“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鲁迅先生描写的故乡,笔端饱含感情,形象传神,让我们读者的心也随着文中主人公的心情而此起彼伏。 描写民俗民情:“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真是生动传神,极富有蕴味。 描写少年读书场面:“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先生自己也念书。后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