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烹饪原料知识课件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植物性原料 第三章 动物性原料 第四章 调辅原料 第一节 烹饪原料的概念 第二节 烹饪原料学的研究内容及分类 第三节 烹饪原料的化学组成和组织结构 第四节 烹饪原料的品质鉴定保管 植物性原料是指植物界可被人们作为烹饪的原料应用的一切原料及其制品的总称。它提供的营养索主要是糖类、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少量的蛋白质和脂肪。包括粮食和果蔬两大类。 第一节 粮食类 第二节 果蔬类原料 第一节 畜类原料 第二节 禽类原料 第三节 两栖爬行类 第四节 鱼 类 第五节 低等动物类 第一节 调味原料 第二节 辅助原料 一.烹饪原料的概念 (一)烹饪原料:在烹饪中,用于作各种主食、菜 肴、糕点、小吃的可食性原料。 (二)烹饪原料的可食性涵义: 1.具有食用的安全性; 2.具有营养价值; 3.具有良好的口感和味感。 二.烹饪原料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特别在秦汉以后,陆续从其他国家引进了大量原料。这些原料既丰富了我国的原料品种,又为烹饪在我国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秦汉以后陆续引进的蔬菜水果品种如: 一.《烹饪原料学》的研究内容 原料的化学组成、形态结构、分类体系、品质检验、贮存保鲜、工艺要求。 二.《烹饪原料学》分类: 分类原则:以科学性、实用性为主。 分类体系: 烹饪原料 一.烹饪烹饪原料的化学组成 1水分 2糖类 3脂类 4蛋白质 5维生素 6矿物质 7色素 对于不同的烹饪原料而言,结合水和自由水的比例不同。由于结合水不易结冰、不能作为溶质的溶剂,而自由水易结冰、也可溶解溶质,因此,含结合水多、自由水少的原料如种子类原料可在较低温度下贮藏;而含自由水多、结合水少的原料如蔬菜、水果等则不易冻藏。由于微生物不能利用结合水,所以减少原料中自由水含量如干燥保藏,即可达到长期贮存的目的。 另外,从总含水量来看,植物性原料中新鲜的果蔬含量较高,达70—95%,谷类、豆类种子含量较低约3—16%,新鲜的动物性原料含水量较高。 当烹饪原料中正常含水量发生变化时,则会使原料的重量、外观形态、风味等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在烹饪加热过程中,由于糖类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而对菜肴、面点等加工工艺产生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烹饪原料中的蛋白质种类很多,都是由20余种氨基酸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素之一,尤其是八种必需氨基酸。 在烹调加热过程中,以及在酸、碱、盐、酶等的影响下,蛋白质的结构、理化性质会发生一系列的改变,从而对加工工艺艺发生影响。 烹饪原料中的脂类化合物较多包括脂肪及类脂。植物性原料中脂肪多见于种子和果实中;动物性原料中脂肪多见于皮下、腹腔内及肌肉组织中。 在油脂的贮存及加热过程中,油脂的理化性状会发生不利于其风味、加工工艺及人体健康的变化,如油脂的酸败、热聚合和热水解。 烹饪原料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维生素,但原料的种类不同,所含维生素的种类及含量均不同。在烹调过程中,由于水洗、高温、光照、遇碱等易造成维生素的流失或破坏。 烹饪原料中的矿物质可分为大量元素的盐类和微量元素的盐类,不同的烹饪原料所含的矿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差异较大。在烹饪加工过程中,由于溶水而引起矿物质的损失。但有时也会使某些矿质的含量升高,如加盐、盐渍、豆浆点卤等。 植物性原料中的色素可分为两大类:水溶性色素(花青素、花黄素)和脂溶性色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烹调加热、加酸过程中,由于色素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而使原料自身的色彩发生改变。 动物性原料中的色素主要是高等动物性原料中的肌红蛋白、血红素和某些甲壳类动物原料中的虾黄素。由于环境条件的影响,亦会发生颜色的改变。 二.烹饪原料的组织结构 (一)植物性原料的组织结构 (二)动物性原料的组织结构 在不同的植物体部位,其组成细胞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是不同的,即组织种类有异。依照组织功能和结构的不同,可将植物体的组织分为分生组织和永久组织两大类。 结缔组织是动物体中起支持、保护、连接、营养和防御等作用的组织。包括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