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穆旦诗歌:立足“此岸”与“新的抒情”
南开大学中文系 罗振亚
早在20世纪40年代,王佐良先生就为穆旦的诗歌定了性,说他最好的品质“全然是非中国的”,“他的成功在于他对于古代经典的彻底的无知”。〔1〕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不论是推崇穆旦为20世纪中国新诗第一人的赞誉者,还是责难穆旦诗歌晦涩得不知所云的批评派,都未脱出“非中国化”的既有论断。
的确,穆旦诗中理念、知性和经验支撑的“现代感”,客观对应物、戏剧化手法高发的“非个人化”,人称和视角转换的频繁等,都昭示出“反传统”的审美指向。因此说穆旦的成功受惠于西方现代诗风,是不争的事实。但穆旦毕竟是中国诗人,富有理性实践精神的民族文化心理,和蛰伏在灵魂深处的丰厚艺术传统的制约,决定他的诗不可能完全倒向艾略特、奥登的异域传统,在对抗古典的表象背后,仍有传统精神意蕴、抒情方式的潜隐渗透和内在传承,它的“反传统”说穿了只是反对其模糊而浪漫的诗意和风花雪月式的陈词滥调而已。
一
戴望舒、艾青等受西方文学影响的诗人在思想本质上都是中国式的,穆旦和古典诗歌的深层关联也主要在精神情调上。打眼看去,穆旦诗歌从个体本位出发,似乎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西方文化相通,但它心灵化的背后分明有传统诗歌精神的统摄与延伸。他那些以知识分子视角透视、感受现实的诗歌,深层的文化意蕴是以家国为本的入世情感和心理,从中人们仿佛可以触摸到现代中国人灵魂的骚动不安,感受中华民族在特定时代那种痛苦矛盾的感情和精神表征。
出于对走入艺术却走出人生的“现代诗派”的反拨,穆旦从30年代登上诗坛起,就讨厌经营风花雪月、饮酒弹唱的消闲文字,更不愿做关于未来世界的美丽却虚幻的空头梦想,去构筑纯个人化、技巧化的娱性诗,而是应和现实的感召,执著于“此岸”关怀,要“到人民的搏斗里去,到诚挚的生活里去”,〔2〕“要以一切拥抱你,你,/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呵”(《赞美》)。这种要以一切拥抱人民、民族的姿态,既显示了知识分子的正义、良知,也规定了诗人在自身之外寻找诗意的抒情空间的选择,即置身于战争、动乱的文化语境中,其视线与体验无法从现实及政治领域移开,总在九叶诗人走的象征、玄学、现实结合的路线中突出第三维因素,力求将自我探索融入社会,使之上升为群体意识的诗意闪烁。所以他的诗不大写完全属于一己的情感,即便写也是一个知识分子为在时代变幻中完成自我的蜕变、新生,所做的自觉而痛苦的向内反省与否定。
穆旦经常面向时代、现实、人民、民族命运等宽阔的情思地带,做忧患的人生担待,和对芸芸众生的终极关怀。这种倾向在涉足诗坛不久即初露端倪,如《一个老木匠》对社会底层不幸的诗意抚摸,揭示了诗人和世界之间的异己关系,冷寂客观的场景里隐匿着一股同情、悲切的忧郁情绪。诗中的忧患是挚爱的关切,更是命运的惋叹。进入40年代后穆旦更加关注现实,像《农民兵》,从普通的生命看到人间的不公,从生命对生命的压迫发掘社会良心,“他们是工人而没有劳资,/他们取得而无权享受,/他们是春天而没有种子,/他们被谋害从未曾控诉”,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社会底层的感叹牵念,抒情主体有别于居高临下的“启蒙”,使诗指向了对灵魂的拷问,甚至不无超越庸俗的口头政治的反战情绪。也正是基于对民众的“大爱”,诗人才从“不能够流泪的”(《赞美》)农夫身上,透视出一个民族内忍坚强的品质,赞美中华脊梁——农民的献身精神,让人感受到民族的力量和希望。同时,和爱相对应的与生俱来的批判意识被激发得强悍无比,不遗余力地发掘现实的黑暗、丑恶与荒谬。“我们是廿世纪的众生骚动在它的黑暗里,/我们有机器和制度却没有文明/我们有复杂的感情却无处归依/我们有很多的声音而没有真理/我们来自一个良心却各自藏起”(《隐现》),悖论式的混乱逻辑,却以可怕、顽固的方式存在于生活之中,展示了人受制于环境、难以改变环境的悲剧底蕴。穆旦这种“拥抱人民”的姿态,这种寻找诗与现实、时代契合的精神立场,注定了他的诗不论怎样接受欧风美雨的浸淫,骨子里仍然镌刻着典型的中国情感和中国经验。“勃朗宁,毛瑟,三号手提式,/或是爆进人肉去的左轮,/它们能给我绝望后的快乐,/对着漆黑的枪口,你们会看见/从历史扭转的弹道里,/我是得到了二次的诞生”(《五月》),这种工业式的意象比喻、矛盾乖悖的心理分析、陌生的语境转换,以及充满力度的抽象,全然似奥登的笔墨和对传统模式的定点爆破。但透过形式的雾障人们惊奇地发现:那内隐、沉痛的负重意识,那屈原似的理性精神自觉,正是传统忧患意识、实践理性的现代变形与再生。在这里,极其现代的技巧传达的竟是极其现实的战争感受,和民族心灵的历史震颤。
如果穆旦的诗仅仅停留于此,也就没有什么令人刮目之处。他超人的选择是:执著于时代、现实但却不过分依附于时代、现实,就事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