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TS16949标准讲解yppt课件
8.5 改善(续) 8.5.2.3 纠正措施影响 组织必须把纠正措施及其实施的控制应用在其他类似的过程和产品上,以消除不合格原因。 8.5.2.4 拒收产品的测试/分析 组织必须对顾客的制造工厂、工程部门及其代理商所退回的产品进行分析;组织必须使该过程的周期减到最少。必须保存这些分析的记录,而且在需要时可获得此记录。组织必须进行分析,并采取纠正措施以预防再次发生。 注:有关拒收产品分析的周期,应该与确定根本原因、纠正措施和监控实施的有效性互相一致。 8.5 改善(续) 组织应确定措施,以消除潜在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发生。预防措施应与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 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的要求: a) 确定潜在不合格及其原因; b) 评价防止不合格发生的措施的需求; c) 确定并实施所需的措施; d) 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见4.2.4); e) 评审所采取的预防措施。 8.5.3 预防措施 第九章 认证认可 1)ISO/TS16949:2002的认证状态 在认证周期内,ISO/TS16949:2002的认证状态将保持有效。在ISO/TS16949:2009颁布有效期后,ISO/TS16949:2009的认证将被认可。ISO/TS16949:2009不是一次升级,它的期限与当前的ISO/TS16949:2002证书一致。 2)ISO/TS16949:2009证书的签发 在正式发布后,IATF认可的ISO/TS16949:2009版证书可在组织(客户)的要求时经过一次定期安排的监督审核后签发,但直到下一更新审核前这并不是强制要求。 * This simple graphical model describes a competence system very well. Please note that it is draw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ach individual. This does not mean to say however that specific competence models should be created for everyone. It may be possible to create “generic” models for jobs. Some elements may be common for a number of jobs. In terms of feedback and assessment there could be an opportunity here to use or adapt current performance appraisal systems. Although competence is a “new” inclusion within ISO 9001:2000 it fits in well with approaches taken by many organisations - certainly thos who have decide to use the Iip framework. Source of diagram :- Measuring performance --- source “Quality and Competence” by Shirley Fletcher (ISBN 0-7494-0706-9) 库存周转率: =月度发出金额(数量)/月度平均库存金额(数量) 月度平均库存金额(数量): =每月(1日+2日+……+30日)的库存金额(数量)/30 =(上月30日库存+本月30日库存)金额数量/2 7.6 监控和测量设备的控制 组织应确定需实施的监视和测量以及所需的监视和测量装置,为产品符合确定的要求(见7.2.1)提供证据。 组织应建立过程,以确保监视和测量活动可行并以与监视和测量的要求相一致的方式实施。 为确保结果有效,必要时,测量设备应: a)对照能溯源到国际或国家标准的测量基准,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在使用前进行校准或检定。当不存在上述标准时,应记录校准或检定的依据: b)进行调整或必要时再调整; c)得到识别,以确定其校准状态; d)防止可能使测量结果失效的调整; e)在搬运、维护和贮存期间防止损坏或失效; 7.6 监控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7.6监控和测量裝置的控制(續) 此外,当发现设备不符合要求时,组织应对以往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记录,组织应对该设备和任何受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校准和验证结果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2.4)。 当计算机软件用于规定要求的监视和测量时,应确认其满足预期用途的能力。确认应在初次使用前进行,必要时再确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