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奇怪小老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这些奇怪小老外

这群“奇怪”的小老外 加拿大南希坎贝尔中学来的这群小老外,着实让我“奇怪”了一回。 初进校园的他们,就像一群观光客——背着鼓鼓的旅行包,戴着墨镜,扎着耳钉,有的还有小小的纹身,一边好奇地东张西望,一边热情地和所有人打着招呼,让人一度以为他们是带队的老师。反观我们那些承担了寄宿家庭任务的学生,则显得紧张而局促,眼神里流露出中国人初次见面时的习惯性腼腆和微微的兴奋。西方的开放活泼与东方的含蓄蕴籍慢慢擦出的火花,让初春的校园显得如此和煦而温暖。 周一早训导的欢迎仪式上,他们就更“过分”了,介绍完自己也不等老师讲话,就在主席台上当着两千多人的面玩儿起了自拍,笑声大得全场都听得见,让我们真正看了一场“西洋景”。我们的学生也都在台下笑,估计不少人也会嘀咕“这些没见过世面的歪果仁”。当然,值得表扬的是今天他们穿了校服——墨绿色鸡心领毛衣和领带。天气虽然微冷,但他们在台下排队时没有一个人皱眉抱怨,升旗时也知道全体肃立,全不理会身旁吱吱呀呀经过的自行车。 下午是中加学生的文艺演出交流,他们吃过午饭就开始紧张的排练,像白求恩一样不远万里的带来了几大包服装道具——有这个必要吗?演出开始后,我们的学生准备了独唱、独舞、相声和小合唱,水准也还不错——毕竟学习紧张,准备不太充分。 轮到他们表演了,一个加印混血的小黑胖子说他们要表演一个展现团结的舞蹈——好吧,个性十足的他们是怎么团结的,让我们拭目以待。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却让我被深深震撼了。当这些孩子在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迈着整齐的步伐、拍着巴掌走出幕布时,现场的喧哗与躁动立刻无影无踪,继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天哪!这还是昨天那群随随便便、叽叽喳喳的孩子吗?——我们的广播操比赛也未必能做到如此整齐划一而富有韵律呀! 于是,从不用手机录像的我第一次拍下了这个难忘的时刻,这个我想让更多人了解的时刻。 他们一共表演了六个节目,都是舞蹈——集体舞蹈,不仅第一个有主题,而且其他舞蹈都有:消除种族隔阂、提倡男女平等、远离青春迷惘与毒品、拒绝枪支暴力、促进世界文化融合等。每个孩子的表演都如此自然而真挚,每个节目都令人感动并且陷入思考: 为什么这些看起来心不在焉、漫不经心的小老外,会为了一场并不十分重要的演出如此卖力? 为什么他们所展现的主题如此“高大上”,而表演又是那么接地气,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看得懂? 为什么他们每个人都可以扮演多个角色,主持、领舞、伴舞样样都能拿得起? 为什么他们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发自内心的自信的微笑,他们可以大大方方的和每一个人拥抱并给予他人最大声的“嗨~”,而我们的学生连要张合影都显得那么谨慎? 他们的阳光、自信、专注和能力素养让我不由得审视自己十五年的职业生涯!我看着身边喜笑颜开、激动不已的女儿,不由得想:要是我的孩子将来也像他们一样,该有多好! 或许吧,在父母和老师的眼里,他们真的就是“孩子”,而我们的眼里,他们只是“学生”。 经历了这一次小小的教育理念与文化的触碰,尚不至于令我崇洋媚外或妄自菲薄,更不会令我成为一个中国式教育的批判者或背叛者,但我确实想起了夸美纽斯的“学问、德行和虔信”,想起了杜威的“生活即教育”,想起了陶行知的“解放儿童”以及鲁迅的“拿来主义”。当我们积极的倡导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当我们不断的纠结于成长、成人、成才和成功这些教育命题时,当我们习惯于既有培养模式的条条框框时,我们是否真正思考过:我们想给孩子的究竟是什么?我们能通过何种途径给予孩子的又是什么? 李泽厚曾对教师说,你可以通过对教育规律的彻悟,发现和创造属于你自己的那份职业幸福,当然也包括学生的幸福。比批判更重要的是建设,这不是妥协,而是个人直面历史、正视现实的一种清醒和理性! 感谢这群“奇怪”的小老外,让我在差异中发现差距,再一次去思考昨日的来处,探寻明天的出路。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