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卡夫卡笔下的世界图景.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卡夫卡笔下的世界图景.doc

浅谈卡夫卡笔下的世界图景   摘要:卡夫卡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以其特有的悖论方式创造了卡夫卡式的文学范式。本文从惟意志哲学、语言学方向和福柯的微观权力说,解析卡夫卡文本呈现的图景,揭示出卡夫卡用“内在的眼睛”看到现实的本质。   关键词:悖论;卡夫卡;权力;现代哲学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8-0032-02      19世纪后期西方文坛继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之后,出现了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等一系列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他们以惟意志哲学和语言学作为自己的思想和方法论基础,进行“非理性”即反对传统或曰“新的理性”的文艺建构,开启了现代主义文学的新时代。      一、悖论与迷宫      悖论,是一种深层思维方式,它看起来是荒唐、不可思议,却在根底里符合真理。美国学者克里安斯?布鲁克斯认为悖论是一种表面似乎矛盾而内含真理因素的表达方式,是与传统、狭义、固定的观点相悖的观点。它是一种“新的理性”,是惟意志哲学和语言学变更了现代人的思维方式的体现。   卡夫卡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印证了这种“新的理性”的真理性。在他的日记中就记下了一个悖论公式,“谁去寻找,却发现不了,而谁不去寻找,却有所发现”。按照自古希腊以来的理性传统,“寻找”必然“发现”,这是清晰的逻辑所表征的。但卡夫卡指出,“任何解释都只能归结为更加难以理解的东西上去”。悖谬是现代哲学的产物,所以,卡夫卡的“寻找”,不是必然性、明晰性的表达,也不是终极意义的找寻,而是过程,一个创造的过程。而“发现”,也不再是推理、行动,却是“享有”的心念,是去体味创造的过程。   或许当代文艺理论能更为形象地描述这种“悖谬”。比如,美国理论家费什就认为文本作为一种陈述,一种策略,是对读者发生作用的行为,不是读者可以从中获取信息的储存物。读者面前的句子,不再是一个客观的对应物,不要需要阐释;它是一个事件,是需要读者参与以完成的事件。所以,卡夫卡式的悖谬,要求在事件的生成中去体味意志力的创造,即谁不去寻找旧有的理性,谁就会发现生命的鲜活的存在;如果信赖过往的理性,去寻找,离找寻的目的反倒愈来愈远了,因为古典的理性所确立的终结意义已不再存在,“上帝死了”。   也正是基于这种悖谬,卡夫卡的作品呈现出迷宫似的图景。比如《城堡》,到处呈现为谜一样的情状。首先主人公K,他是一个陌生人、异乡客,一个没有身份、村子里的多余的人,或者说一个什么也不是的人,于冬天下着雪的深夜来到了城堡下辖下的一个村庄。从K.和施瓦尔策的交谈中,很显然地,他的土地测量员身份是瞎诌出来的。就像老板娘质问的,他没有说过真话,就会胡说八道。无论对村里的人,还是读者,K.都是谜一样的人。甚至在情感上,如果说他对弗丽达的利用是大于爱情的,恐怕又显得有失公允。毕竟他承认弗丽达是其未婚妻,处处顾及她。和她好了后,再到巴纳巴斯家里去会犹疑起来,虽然他还是去了;在奥尔嘉面前维护弗丽达,后来又挽留弗丽达,甚至看到弗丽达和耶利米亚好了后,耶利米亚表示他的愤怒。另外,弗丽达的表现也让人猜疑。她毕竟是贵宾楼克拉姆的情人,为什么放弃了这高人一等的地位随了什么也不是的K.她对两个助手充满了难以理解的友好,他们的存在使她欢愉;而最后她投入了城堡派出的助手的怀抱,不能让人怀疑她对K.的感情。   其次,城堡也是一个谜。小说开头,K.说他是迷了路才闯到了这个村子。通过施瓦尔策,他才确认了城堡的存在是确定无疑的,是一个名叫维斯特维斯伯爵的城堡。K.观看城堡,有时可以看到它清晰的轮廓,有时它又模模糊糊一片。K.认为它更多的像一个拥有许许多多低矮建筑的城镇,却感到它没有一丝一毫的生命的迹象。既然确认了并也看见过其存在,那就去寻找吧。可是无论怎样走,却始终无法到达,沿着村子里的路走,反倒是愈走离城堡愈远了。于是,通过其他法子,找到巴纳巴斯一家、弗丽达、老板娘、贵宾楼等,但所有一切都“延异”了K.向城堡的迈进。这种文本结构上的变化,一如库楚斯指出的从情节到对话的转变,标志着K.进入城堡的机会越来越小。情节减少,表明了人物行动力量的弱化。叙述时间上的变化也预示了K.进入城堡的不可能。《城堡》一共讲述了K.到达村子六天里发生的事情。前三章占据了故事叙述时间的一半:而后面的17章,却仅只讲述了剩下的三天发生的事情。时间演变变慢,说明了在K.和其他人的意识中,当前的时间在不断的缩小,人物局限在现实的时间层面上,因此未来的时间就愈发遥远。在无限地言谈、辩论中,K.坠入了言语的虚无中,他总是忙于一次次的争锋与筹划,城堡的影像却是面临被消解的危险,进入城堡的意愿被搁置。   所以,按照卡夫卡的悖论,任何的寻找,包括K.寻找城堡,老板娘寻找K.的真话,都是一个谜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