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的美育教育.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美育教育.doc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Discussion 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in History Teaching       Li Xiaochun    (Xiany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Xianyang 712000,China)      摘要: 本文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对历史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原则、基本内容和实施途径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Abstract: In this paper, combining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nd aesthetical level, a more in-depth discussion on the main principles, basic content and implementation approach of implementing aesthetic education in history teaching was made.   关键词: 历史教学 美育教育 原则 内容 途径   Key words: history teaching; aesthetic education; principles; content; way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221-02   0引言   党的教育方针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艰巨任务,历史教学应当在加强历史学科教学的同时努力进行美育教育,把历史学科的内在丰富的美育资源转化成学生对美的追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   1历史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原则   历史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应当把握以下原则:   1.1 思想性原则要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规律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把历史教学中实施美育激发出来的尚美热情转化为学生实现崇高理想的内在动力。   1.2 感情激励原则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向学生展示绚丽多彩、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唤起学生对生活美的追求,达到美育教育的效果。   1.3 直观性原则要充分发挥历史学丰富生动的实物、图片、影相、幻灯、网络等资源进行仿真教学,同时可结合参观历史遗址,进行直观教育。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历史情境中增长历史知识,受到心灵的震撼,增强历史美感。   1.4 适时适度原则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必须紧扣教学内容,适时而发。对审美的有关内容的描绘、鉴赏达到一定程度,即可收场。不能脱离教材内容大讲美学原理,影响教学进程。多数情况下,历史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是以渗透为主要形式,结合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体会、领悟历史美,培养美育意识,提高鉴别真善美的能力。   2历史教学中美育教育的内容   2.1 审美意识教育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包括人的审美感觉、情趣、经验、观点和理想等。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古今中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方面包含的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等美学内容,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如骨针的出土,表明了山顶洞人已经用兽皮缝制衣服,不再赤身露体。美的观念已在人们的头脑中萌发。又如文学成就中涉及到的文学作品像诗、词、民歌、戏曲、小说等代表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思想观点、人生简历,给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钥匙。如东晋大诗人陶潜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这其间,他写了不少田园诗。比如“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一诗,表现出诗人“怀此贞秀姿,单为霜下杰”的情怀。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不羡官宦,不同流俗的思想感情与景物交融在一起,使诗味更浓,意境更深。民歌《敕勒川》,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望无际的广野,牛羊成群在草原上奔跑的塞外风光。通过这些内容,向学生渗透审美意识,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   2.2 审美感受力的培养审美感受力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感”,即感觉、感受,是对美的对象的外在感性形式,如形状、言语,以及艺术作品形象、情节、语言等的感觉和感受;其二是“知”,指知觉、理解、领悟,是对隐含在感性形式之中的意义与情感的把握,或对社会现象、艺术作品所隐藏的意义的领悟。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时通过形象教育引导学生对审美对象亲身感受,在不断的审美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如在介绍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时,可出示图片或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