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学英语教学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百度百科,2013)这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知的重要特征: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而情境创设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有目的地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场景和氛围,调动积极的学习情绪,从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理解、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的过程。它契合了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同样,新课程也对情境创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教育部,2012)。情境创设因此成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个热门话题,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 但是,由于英语教师对如何有效创设教学情境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情境创设往往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本文结合几个典型案例,分析研究情境创设的低效现象,并提出解决对策。 误区一:缺乏情意,有“境”无“情” [情境一]在讲授《小学英语》(北师大版)四年级的一节英语课上,某教师在教学“tall”和“short”,“fat”和“thin”等表示相对的形容词时,分别请了两对男生和女生上来,借助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外表特征进行教学。他先请一位高个男生上台,借此教学“tall”一词,然后再请班里另外一位个子最小的男生Tom站在高个男生旁边。也许Tom知道将要扮演的角色,他很不情愿地挪步到讲台前。老师指着他问全班学生:“Is he tall?”学生齐整整大声回答:“No.”于是,老师导入新词教学:“He is short. Short, short, he is short.”因为两位男生个子反差较大,学生边读边笑。而台上的Tom则嗫嚅着,显得很不自在,最后,几乎是在同学顽皮的笑声中跑回了座位。随后,老师又邀请一对女生上来,一位又高又胖,另一位又小又瘦,不难猜出,她们又是老师教学的最佳“道具”,帮助全班同学直观地理解了“fat”和“thin”,两位女生都涨红了脸,不知所措。 [情境二]在讲授《新标准英语》五年级“I wore warm clothes”一课时,任课老师为了呈现“fall over”,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先后有两位学生都勇敢地、重重地摔在地上,传来两声刺耳的“嘭”、“嘭”声,让几位听课老师惊诧莫名,最后在全场的注视下这两位学生脸红耳赤地回到座位。 [案例分析]情境教学有两个维度:一个是“情”,包括情趣、情感、情意;另一个是“境”,它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认知背景。不可否认,这两位老师都深谙情境创设的重要性,试图通过创设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tall” “short” “fall over”等单词词组的含义。可以肯定的是,前一位老师能够灵活利用源于学生自身体征的课堂教学资源。不足的是,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忽视了认知主体的感受。在[情境一]中,两对同学体貌特征反差较大,使得外表处于劣势的同学感到局促不安,而老师一次次“short” “fat”的领读,无异是一种侮辱。那两位同学在其他同学无意的笑声里,感受的是紧张、害羞、不安,或许还有自卑,根本无法体会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在[情境二]中,“fall over”的演示更多地显示了学生的勇敢和老师的“无情”。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充当了没有得到尊重的教学道具。须知,情境不仅包含场景,而且内含情感。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上述情境从认知层面看是到位的,是有指导意义的,但是教师却以一种“无情”的方式来展示它,其结果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指出的那样:“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转引自朱慕菊,2002:20)。 其实,在[情境一]中,呈现单词完全可以借助师生的身高差异,帮助学生理解“tall”和“short”。在随后的操练中,则可以通过“A is tall. B is short.” “B is tall. C is short.”等的句型操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tall”和“short”两个词的含义。即便不易找到对等的实体作为教学道具或不适合在学生面前进行直观展示的,教师也可以利用图片、简笔画、图景进行展示,以免发生不必要的情感伤害或人身伤害。 误区二:偏离目标,重“境”轻“效” [情境三]某老师在讲授《小学英语》(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Unit 4 “How many?”一课时,创设了“Mockys birthday party”的情境。教师借助生日蛋糕上面蜡烛的数量、参加的人数、收到的礼物等呈现相关的数字。下图是单词“four”的呈现形式:四张蜡烛图片逐一呈现。第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