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人坯子”是吾师.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举人坯子”是吾师.doc

“举人坯子”是吾师   诗与书的历史与文字的历史一样久远,诗书文化的典籍,宛如苍穹里璀璨的星辰,照耀了历史的长夜。在中外历史上,经典都曾是先驱者的安身立命之本。对于知天命、过花甲的壮年、老年人以及他们每个家庭来说,经典又意味着什么呢?   《老人天地》杂志社和长期致力于经典诵读工程的四海经典文化传播中心一起,从今年起,特辟“诗书传家”栏目。栏目以弘扬文化经典、建设和谐家庭为目的,文章内容围绕不同家庭几代人阅读中外诗书典籍的经历、故事,展现祖孙、父子孜孜同读、口传心授的生动故事,以彰显诗书经典与家庭文化传承、家风传承的关系,与家庭和谐的关系,昭示传统文化的力量。   欢迎读者积极参与投稿。   ――编者      老朽幼年读书际遇,堪称“传奇”。   我的第一位老师“斗大的字不识一升”,第二位老师是清朝末年最后一班秀才,外号“举人坯子”。   我的故乡非常贫穷:孔子在此“绝粮”,包公有“陈州粜米”。这样的穷乡僻壤,我家也从父亲上溯3代没有出过读书人。这样的“文盲之家”大概不会氤氲着“书香”吧。   然而,我非常幸运,我有一个“满腹经纶”的母亲,她虽然没有上过一天学,也不识字,却能背诵《离骚》,讲解《诗经》,讲述《史记》的故事和元曲戏文。我至今能背诵的《出师表》、《赤壁赋》、《正气歌》等诗文,都是上学前,母亲一句一句“口授”的。我儿时唱的儿歌也与众不同,全是唐宋诗词。母亲这些“口授”,让我在日后煮字烹文的生涯中,舞文弄墨时引经据典,左右逢源,受用终生。   我的第二位老师是我的姥爷。姥爷堪称“乡下奇人”,启蒙前,他常到一座私塾窗下“窃听”,听会了《三字经》、《百家姓》。他记忆力惊人,可谓“过耳不忘”。年方弱冠,“红顶蓝衫”(当时秀才的衣着),凭他的才识考取举人不在话下,人送外号“举人坯子”。然而,正当他踌躇满志时,科举制度被废了。   姥爷无可奈何做了塾师。他脾气古怪,要求弟子读书要“摇头晃脑”、“声震屋瓦”,要熟得能“倒背如流”。背错一字打一板子,背错一句打三戒尺。许多学生被“戒”得手如气蛤蟆,头像疙瘩梨。他唯独对我很少“开杀戒”,这并非因祖孙关系而徇私情,我的书确实背得好,很少出错。那时记忆力强,一篇文章看两三遍,便能复述。这和姥爷对母亲的熏陶,而母亲的基因又遗传给我,不无关系。   在私塾里,我与姥爷朝夕相处,同榻而眠。他有个深夜独自背书的习惯,我常常在朗朗的背书声中进入梦乡。他背书一为“自娱”,二为“抒怀”,背的内容自然也就不同了。“自娱”时,常背《归去来辞》、《醉翁亭记》、《爱莲说》等,背得轻松愉快,如同唱歌一般。“抒怀”时则是另一面孔,当时神州动荡,日寇侵犯,汪伪卖国,民不聊生。他常常双眉紧锁,长吁短叹,深夜常背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胡铨的《戊午上高宗封事》,以抒发胸中的愤慨。每当背到“义不与桧共戴天,区区之心,愿断三人头,竿之藁街……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耳,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便声泪俱下,像发疯似的。这忧国忧民之思,如同一颗爱国的种子,播入我的童心,没齿难忘。   我家世代白丁,本没有经史子集。我入私塾读书,母亲正为家中无书发愁,忽然有大批国学典籍随着黄河泛滥的洪水“涌”到家门口。原来,1938年夏天,蒋介石为阻止日寇西进,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许多逃难者来到我的故乡,其中有不少人家用衣服、首饰换取食物,当然也有书香门第,带来许多古籍。母亲见此情景,便叫我在街口“放哨”,凡有以书易食者,便引到家里。灾荒岁月,两块红薯就能换部《诗经》,一升谷子换来《资治通鉴》。书越换越多,柴房成了书屋,也成为我的乐园。   我的古文底子就是那时积累的,我的文学之根也就萌发于倒背如流的故纸堆。而今,虽然已经年逾古稀,但是仍嗜背成性,乐此不疲。   尤感欣慰的是,姥爷的记忆力不但传给母亲,传给了我,如今传到了第五代――我三岁的小孙女在幼儿园娃娃班背诵唐诗比赛中也“蟾宫折桂”。 3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