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椅”轮流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交椅”轮流坐.doc

“交椅”轮流坐   至今,我和丁炳昌已经做了35年恩爱夫妻,共同经历了数不清的风风雨雨。公平地说,我们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夫唱妇随”,也不是“女尊男卑”,我们俩是比翼双飞。用一句世俗的话说,就是“交椅”轮流坐吧。      那个沉默寡言、又常常出乎意料的人      我读大学时是出了名的“一支笔、一张嘴”,对于一般的男生是绝对看不上的。因此,当穿着一身土布衣衫沉默寡言的丁炳昌出现在我们班上时,丝毫没有引起我的注意,甚至很久都没有跟他讲过一句话。   后来发生了一件事,彻底改变了我对他的态度。   1964年盛夏,上海市宝山县杨行公社一个简陋的大礼堂里,密密麻麻坐着200多名“四清工作队员”――复旦大学哲学系的师生员工。先后有5名事先指定的“模范四清队员”上台介绍了心得体会,最后系党总支书记看看手表说:“唔,时间还早嘛,还有哪位想上来说说?”   静场。“观众演员”们只求快点落下帷幕好回家。   “我来讲几句。”偏偏有一个声音出自后排,很沉静很悠闲的声音,绝无前几位的慷慨激昂。在全场不无惊异的目光中,不慌不忙走上台来的竟是学生丁炳昌。他没有讲稿,娓娓而谈,声音平和,语调流畅,犹如在作内心的独白,讲话中既有生动的事例,又有严肃的思考,还有耐人寻思的提问。与会者的情绪很快被他讲的真话调动起来,一会儿一个个捧腹大笑,一会儿又全场鸦雀无声。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走了近1个小时,等他“谢幕”走下讲台时,热烈的掌声响彻礼堂。   从此,丁炳昌便进入我的视线。   真正让我们心灵“触电”是在“文化大革命”中。1967年岁末,“革命大串联”中,我和丁炳昌不约而同地聚在了充满火药味的武汉。后来我们十几个来自上海高校的同学,一起结伴沿江而上,被困在了两派交战正酣的四川万县,一待就是半个多月,闲得无聊就在住地下象棋。有一天我俩一口气杀了17盘,连耍赖、带悔棋我“赢”了11盘,简直得意忘形,而丁炳昌却始终面带沉静的微笑,每下完一盘就用手轻轻撩拨一下垂下来的头发。他的雍容大度和沉静优雅,都使我着迷。我忍不住伸手抚弄了一下他的头发,一瞬间,我们的视线连接在一起,而一辈子的缘分也就在这一刹那注定。   不久,我这个复旦大学哲学系的高材生也难逃厄运,要被发配到雁北接受“再教育”,而按照他当时的条件,有可能留在上海。那天,在校园一个僻静的树林子里,我哭得像个泪人儿。而丁炳昌抚摩着我的头发慢悠悠地说:“我打算跟你一起去雁北,世道险恶,又是那种地方,你一个人去,我不放心。”   我当时怀疑自己听错了,又如何忍心让体弱多病的他跟我去受罪?   然而最终,一列火车把丁炳昌和我从上海拉到了河北省的滹沱河畔。两年后,我们又被送到当初杨家将打仗的古战场――山西雁北。      “启蒙老师”变成“贤内助”      万没想到的是,就在这块荒漠严寒的土地上,我们的命运发生了转折。丁炳昌被分配在县委通讯组,我到了县文化馆。   丁炳昌第一篇打响的稿件是《河泥是怎样挖出来的》,这篇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充满哲思的稿件很快被《雁北报》采用,而且从大同传来编辑部主任很高的评价:“写得太精彩了,我一个字未改,一个字也没法改。”就这样,一篇篇充满激情的报道从我们这两个“编外记者”的笔下流淌出来,并频频在省、地报刊上亮相。   那时报道主要由丁炳昌执笔,草稿出来后再由善于描绘和抒情的我作文字上的润色,也就是说,他是主角,我为配角,他做大师傅,我当小帮手。一些好奇的朋友也曾经想套取“情报”:“快老实交代:究竟是谁的杰作?”每逢此时丁炳昌就两眼朝我一翻,悠闲地调侃:“当然是她罗,人家水平比我高。”而我就哈哈一笑,心安理得地“混水摸鱼”。   那真是一段“琴瑟相和”的好日子。除了新闻写作上的“启蒙”,丁炳昌在生活中的“冷面幽默”尤其令我大开眼界。1975年底,我们双双调往大同。丁炳昌成了《山西日报》驻雁北记者,我被“扣留”在雁北地委通讯组。但他终究还是被调到《山西日报》,我们不得不一南(太原)一北(大同)过起了分居生活。   从那以后,丁炳昌凭着他的哲学功底,写杂文、写评论,很快成了《山西日报》的业务骨干。而不甘寂寞的我也发挥自己的文字优势,与人合作采写了一本文学色彩很浓的人物传记。我的探索和追求就像攀越华山,上了一个台阶又一个台阶:   1978年9月,我带着自己即将出版的的书稿来到太原,在丁炳昌的悉心支持下叩开了《光明日报》的大门,登上了更大舞台。那一年刚满32岁,精力、激情、勇气和创造欲都处于巅峰时期。   那年冬天丁炳昌已严重失眠,可我采写知识分子典型栾弗每天深夜才归,他每晚做好饭菜倚门而望,进而每夜骑自行车来接我,再后来干脆自己也加入了进来。这篇14000多字的长篇通讯《追求》采写时间长达3个多月,四易其稿,稿件于《光明日报》和《山西日报》头版同天发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