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个老兵眼中半个世纪的婚礼变奏.doc
一个老兵眼中半个世纪的婚礼变奏
50年代的婚礼:简朴的茶话会
年纪大了,记忆力衰退,但儿时的往事却历历在目。新中国成立不久的一个冬日,妈妈牵着我的小手,从城里到乡下参加表叔的婚礼。至今那天的景象还仿佛就在眼前。
表叔家的农家小院,里里外外挂着红灯笼。院子里摆了10多桌酒席,从大门口至巷尾,还有好多桌。前来送贺礼的亲朋好友拎着大包小包,有的还抬着整坛黄酒,进进出出,格外热闹。
不一会儿,村头传来锣鼓声、唢呐声和鞭炮声,迎亲队伍来了。一顶大花桥,悠悠晃晃地走过小桥,后面跟着抬嫁妆的队伍,樟木箱、梳妆台、棉被、鹤兜之类,二人一组,当地叫“一扛”。扛数越多,越体面,表明娘家家底殷实。
新娘下轿后,表叔把她背进了大门。接下来就是拜堂、入洞房,具体细节我已记不清了。但有一幕却令我新奇:喜宴席间,有一桌衣衫褴褛的食客在狼吞虎咽。母亲告诉我,这是乡间习俗,每逢婚嫁,附近的乞丐都会闻声赶来,打竹板、唱道情、庆贺道喜。于是,必须盛情款待,否则将大煞风景。
比起农村传统的婚礼,革命干部的婚礼就简单多了。笔者一位表姐,解放初期参加工作,后来嫁给了一位南下干部。据说,他俩结婚时,两人的铺盖挪到一起就算完事了。最多在单位的会议室里开一个茶话会,给大伙儿分点花生和喜糖。这叫新事新办,说是延安带来的光荣传统。
60年代的酒席:一桌大概三四十元钱
上个世纪60年代初,人们连肚皮都填不饱,对婚礼的形式也就不太在意。只要能结合在一起,就是人生幸事。
1963年,国民经济好转,婚礼的场面也热闹起来。城里的年轻人追求革命化,婚事一切从俭。当时比较讲究“四大件”(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花轿没了,换成了自行车或人力三轮车。我家一个堂兄结婚,堂嫂就是坐三轮车进的门。没有吹吹打打,只在家门口燃上一堆火,本地人叫“踏红”,再放上几声鞭炮。
那时婚宴的花费不高,一般每桌大概三四十元。亲朋好友送礼贺喜赴婚宴,送被面、毛毯、热水瓶之类,也算是相当破费了。
70年代的口号: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十年“文革”,阶级斗争天天讲,人们的头脑始终绷紧阶级斗争的弦,像结婚这样的人生大事,也充斥着浓厚的政治气氛。
当时,笔者身在部队,偶尔有连、排级干部或超期服役的老战士在部队举行婚礼,连队指导员也不会忘记借机进行阶级教育。
一次,一位排长的未婚妻手持结婚证明到部队探亲,部队首长先是找女方打听了解其家庭背景,然后在连队为他们举行革命化的婚礼,由指导员充当证婚人。婚礼上,男女双方先介绍恋爱史,无非是小学同学,后经班主任牵线,才开始谈恋爱。然后主题一转,排长新郎说自己父亲是做长工的,受尽地主欺压,直到参加革命后,才娶到老婆;女方说自己母亲从小当童养媳,后来因为抵债成了地主家的佣人,受尽煎熬……于是,喜气洋洋的婚礼成了忆苦思甜大会。
那些年头,经过“破四旧”,人们对婚礼的习俗和排场已十分淡漠。若有人想把婚礼办得隆重,立即遭到非议,甚至受到“革命”的冲击。
有一年春节,笔者从部队回家探亲,听说有位老同学要结婚,正想上门道贺,却又传来不好的消息,说他家因多摆了几桌喜宴,席间突然闯进一班“红卫兵”,高呼着“要节约闹革命”、“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等口号。客人们还未明白怎么回事,小将们即蜂拥而上,动手将桌上的菜肴倒进一只铁桶中。这是当时抵制铺张浪费的一种壮举,起到了震慑作用。
80年代的贺礼:“工农兵”变“大团结”
改革开放下,富民政策使广大群众的腰包鼓了起来,婚嫁喜庆当然也成了人们显露富裕、抒发喜悦的大好时机,婚礼的排场和形式也发生了大变化。红包也不再是几张“工农兵”,而是一张张“大团结”。
旅游结婚、集体婚礼,也在悄然掀起。笔者曾参加过一次退伍老兵的集体婚礼。这些小伙子曾参加过70年代末与80年代初的“越战”,有的还立过战功,当上英模。集体婚礼由当地妇联和共青团出面主持,军乐队、红彩球、喜糖、喜烟,一应俱全。新郎、新娘代表发言,各项仪式程序,有条不紊,最后在欢乐的交际舞会中结束。但总觉得庄重有余,欢乐不足。
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