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丁玲与张爱玲40年代初的创作差异.doc
丁玲与张爱玲40年代初的创作差异
摘要:丁玲和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位著名的女作家,二人均以对时代和社会的深入描写见长。然而,抗日战争时期,两人在地域上一西一东,一北一南,一位代表解放区文学创作,一个代表沦陷区文学创作,这或多或少地造成了两人在创作上的差异。本文选取丁玲创作于1941年的短篇小说《在医院中时》和张爱玲创作于1943年的短篇小说《金锁记》为文本参照,力图较为全面地考查两人在创作上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关键词:丁玲;张爱玲;剖析视角;女性性格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015-01
丁玲与张爱玲作为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两人在人物刻画的生动性和对时弊的揭露上功力深厚。然而不同的生活环境及生活体验势必会影响到作家的文学创作,两人在共同的表现主题上形成迥异的风格和视角。本文着重从两人的剖析视角、女性性格塑造两个方面,来探讨两人在40年代初的创作差异。
一、剖析视角
丁玲的《在医院中时》讲述了由上海一所产科学校毕业的学生陆萍在党的指示和党的需要下,到“离延安四十里地的一个刚开办的的医院去工作”,在工作中的见闻和感受。作者将文本的焦点对准了当时医院中存在的管理缺失、秩序混乱、医疗条件差、医护人员态度恶劣等诸多问题,继承了以冰心为代表的文学研究会的问题小说写作传统,并将原来的问题范围做了进一步的拓展。小说在发现恶劣的医护条件和紧张的医患关系之外,还隐隐地暴露出党内的集体利益至上原则凌驾于个人的发展和需求之上,罔顾个人的自主选择权利的弊端,其剖析视角的深邃、大胆,实为鲜见。
张爱玲的《金锁记》则将视线聚焦在都市中的人和事上。小说刻画了主人公曹七巧在利益的驱使下,出卖自己,失掉爱情,情欲的难以满足使她在空虚的生活中慢慢扭曲人性,走向心理变态的经历,展现了在金钱的诱惑和腐蚀当中,人性的变异和扭曲。
二、女性性格塑造
两位作家都十分关注女性的生活和命运。丁玲早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就体现出女性个性解放、自由进步、张扬青春的追求。在她后来的创作中,也一贯地对新时代女性所具有的坚强独立的品质和要求平等的权利持肯定赞扬的态度。丁玲笔下的女性,大多怀有远大的抱负,热心时事,不以自我为中心。以《在医院中时》的女主人公陆萍为例,在到达延安受命赴医院的事件中,她勇于提出异议,为自己辩驳,虽未成功,其勇气和胆量着实令人钦佩。
张爱玲的《金锁记》中女主人公曹七巧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年轻时的曹七巧美丽动人,为许多人暗恋。虽然她的言语粗俗了些,举止轻佻了些,可终归是个可人的女子。若不是她的哥嫂贪图姜家的荣华富贵,七巧的人生未必会如此悲惨。曹七巧原也是抱有一颗恋爱的心,希望借助嫁入姜家的便利诱惑自己心仪的对象姜季泽。可姜季泽对她避若蛇蝎,她压抑的情欲久得不到满足,又在后来拆穿其欺骗的把戏,使得她不断地走向压抑、变态。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多是精于算计,依附男人,下场悲惨的,她们的生活就是一味地承欢男人,算计自己的利害得失的传统寄生女性的生活。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是弱势的群体,她们没有钱,没有地位,无家可归,她们被当做物品用来交易,不过是男人手中的玩物之一,因而找不到人生的出路,只能寄生在男人的世界中。
三、形成原因
丁玲在20年代末就以《莎菲女士的日记》登上文坛,备受瞩目。作为五四精神的倡导者,她“从生存的困境出发探求作为人――而不仅仅限于女性――获得独立、自由的可能性”,热切地关注着女性的命运,呼唤着女性的独立自强。因而,当她发现了人性与革命、个人与组织、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她便以“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的批判态度介入”,暴露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出谋划策,具有卓越的胆识和魄力。
而长久生活于十里洋场的张爱玲,见惯了旧式家庭与都市生活中的红男绿女。张爱玲穿梭于都市的男女中,刻画他们在金钱的诱惑和腐蚀下的嘴脸,揭露世俗权力在金钱面前退居次要位置的社会现实。良好的文学素养也使得她的世俗男女题材的小说具有大俗大雅的冷艳风格,内心刻画的深厚功力使得她对人性虚伪自私的揭露更为深入、传神。
两位女作家,一位以摹写社会见长,一位以解析情爱为能,一个高呼新时代女性的权利,一个痛惜金钱造成的女人的悲剧,两人如同互补的两极,运用娴熟的文字和深入的心理描写,展现40年代社会生活的全貌,为文学史留下了熠熠生辉的一页!
参考文献:
[1]林贤治、肖建国主编.中国作家的精神还乡史?小说卷二[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5.102-130.
4
文档评论(0)